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微微待贤禄,一一希入梦。
魏晋:潘安 《西征赋》
岂三圣之敢梦?窃十乱之或希,经始灵台,成之不日;惟丰及镐,仍京其室。
宋代:辛弃疾 《六州歌头》
荡空蔼,开绝境,云梦泽,饶八九,不须吞。
唐代:张绍 《冲佑观》
心悬真洞,梦到华胥。
唐代:张谔 《满月》
竹似因谈植,兰疑入梦栽。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唐代:武翊黄 《瑕瑜不相掩》
抱璞应难辨,妍媸每自融。
唐代: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唐代:宋之问 《玩郡斋海榴》
抚躬万里绝,岂染一朝妍。
魏晋:陆机 《文赋》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姓氏起源
储姓起源于周朝。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储姓发源于春秋齐国田氏,起于储子。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储光羲),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300余年,始祖储光羲原籍山东,后落户金坛庄城,唐开元年间进士,后担任监察御史,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据江苏宜兴、金坛、安徽潜山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庄城一世光羲公后裔在润州庄城(今属金坛)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 1300多年来,光羲公后人陆续迁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辈不乱,被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以祖名字为氏
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孟子结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
储姓源于舜
源自上古有储国
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历史上储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期,储姓人口不足1万,在全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浙江等地,福建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33%。
明朝时期,储姓大约有2万6千人,江苏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宁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当代储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储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为第二百六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8%。自宋朝起1000年中,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储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安庆市,其次分布于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陕西等地。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浙江西北、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河南东部、山东南部、陕西南端、重庆北段和东南、湘黔大部、广西、广东西北、云南西南,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6%,居住了大约61%的储姓人群。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学政堂:此堂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储洋村储氏家祠堂号。有从华字向后详细家谱。
世德堂:潜山永钰公祠。
四德堂:岳西储氏太忠公祠。
一、储(儲)ch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风俗通》‘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郑樵归平声之列。其注云:“后汉储大伯;又,富人储老;宋储卿材,登进士第。望出河东,今泉州有储氏也。”
二、储(儲)
储姓分布:分布较广。尤以安徽、江苏等省多此姓,2省储姓约占全国汉族储姓人口56%。
储姓起源:
1、古有储国,见《寰宇记》。以国为氏。江西赣县北有储山,亦名储潭山,或古储国地。
2、春秋时齐大夫储子之后,见《风俗通》。
3、回族姓。
储姓名人:
储夏,汉王莽时上谷人,说降瓜田仪。
郡望: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