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高忻然

首页 > 高忻然

高忻然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xīn(ㄒ一ㄣ)

⒈  同“欣”。

⒉  开导,启发:“善者忻民之善,闭民之恶”。

⒊  姓。

rán(ㄖㄢˊ)

⒈  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⒉  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⒊  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⒋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

⒌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

⒍  古同“燃”。

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韩愈 《南山诗》 昨来逢清霁,宿愿始副。

宋代:马俌 《水月亭》 捉影或坠不可援,幻痴益多吾凛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邹阳闻之,懑心服。

唐代:元稹 《望云骓马歌》 龙腾鱼鳖啅惊,骥肦驴骡少颜色。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志士以神窥,惭真可吊。

魏晋:潘安 《西征赋》 乃喟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姓氏起源

高姓主要源自:姜姓。

高姓起源始祖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一、gāo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极广:今北京,河北之衡水、尚义、乐亭,山东之龙口、平邑,吉林之长春,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鲜、傣、彝、壮、水、白、京、黎、苗、土家、高山、布依、仡佬、哈尼、门巴、珞巴、锡伯、东乡、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世本》黄帝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在之始。”

2、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六代孙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孙傒,以王父名为氏。”(按:“齐太公”之称易引起误解,称“齐太公”,多指田和,乃田氏齐之始祖;此之“齐太公”既为“姜姓”当指“姜太公”,姜姓齐之始封君姜尚,号“太公望”。)(3)又注:“(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后,亦为高氏。”此乃以王父字为氏,亦系出姜姓。

4、《姓氏考略》据《广韵》注云:“齐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为氏。”《姓氏词典》说解尤明:“战国齐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为氏。”“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妫姓。”齐田乃为帝舜后裔,故为妫姓。

5、《姓氏考略》又注:“高句丽之后。”高句丽,或简作高丽,其后有高氏,此当以国为氏。

6、亦出自高丽。郑樵注云:“高丽羽真氏改为高氏。”

7、为元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此当系出鲜卑族之拓跋氏。

8、又注:“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此则为徐氏所改。

9、郑樵又注:“是娄氏改为高氏。”是娄,或作“是楼”,代北姓,一说改为娄(楼)氏。

10、《姓氏考略》据《魏书》注云:“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此则出自鲜卑族之慕容氏。高阳氏,即古帝颛顼。

11、又《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额理音博罗曰高礼。”

12、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佟佳氏、郭洛罗氏、高佳氏等或改为单字姓“高”。见《满族姓氏录》。

13、哈尼族之高姓,居云南之缘春,传说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大车苗来到缘春,在迷克土官手下做“管家”,因讹而为“高家”,遂以“高”为姓。

14、白族之高姓,则源於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有“盖恥”,亦作“介恥”,意为鸡氏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或改单姓“盖”、“高”,乃取“盖恥(介恥)”之首音谐“盖”或音近之“高”而得。

15、锡伯族之高姓,为高佳氏、果尔齐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高”而得。

16、裕固族之高姓,则出自鄂盖尔氏,本户族名,或以代姓。后改为单姓“盖”、“李”。注(13)——(16)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

高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七省高姓约占全国汉族高姓人口55%。

高姓起源:

1、黄帝之臣高元作宫室,见《世本》。当为高氏之始。

2、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故城在今山东禹城西南),子孙以邑为氏。一说,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之子公子高,其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威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敬仲。

3、春秋时齐惠公之子祁,字子高,其后以高为氏。

4、秀容高氏,出自汉时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以名为氏。匈奴人姓。

5、晋末后燕慕容云为慕容宝之养子,其父高和为高句丽之支庶,自谓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又,高句丽羽真氏后均改为高氏。此均为辽东高氏,源出高丽族。

6、北魏时鲜卑是娄氏后改为高氏。

7、改姓。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又北齐时高隆之原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皆见《北齐书》。

8、金时渤海女真人有高氏;又,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亦作那懒氏),汉姓均为高。

9、西夏人姓。

10、北宋时犹太人已大批定居开封,其后裔中有李、赵、石、艾、金、高六姓,其人数约占当时全国犹太人60%。

11、明时赐元人额哩音博罗姓高名礼。

12、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又,清满洲

高姓名人:

高克,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渔阳,辽东、广陵、河南、渤海。

变化:南北朝时有高获者自高丽归西魏,北周时赐姓独孤氏。

其他: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高姓曾被迫改姓日本高野、高山、高原、高木、高森、高石、高蒲、高光、日高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即恢复高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姓日本安川、东野、和田、若村、岛崎、丸山、汤浅等姓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选用汉姓高。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