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李白 《古风》
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
魏晋:陆机 《叹逝赋》
幽情发而成绪,滞思叩而兴端,此世之无乐,咏在昔而为言。
唐代:王建 《从元太守夏宴西楼》
愿为颜氏徒,歌咏夫子门。
宋代:陈与义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魏晋:曹操 《观沧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宋代:张炎 《忆旧游》
古台半压琪树,引袖拂寒星。
姓氏起源
慎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慎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禽滑厘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
慎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白公胜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慎县,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慎姓起源三
源于肃慎族,出自夏、商时期东北地区古老部族肃慎,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肃慎族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以鸟图腾为标志的氏族部落,即史书上记载的“玄夷”。汉朝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所记载的邑娄(东汉、三国时期)、勿吉(北朝时期)、靺鞨(隋、唐时期)、女真(辽、金、宋、元、明时期)等,大都是肃慎族的后裔,至少也是与肃慎族人有密切渊源关联的民族群体,也是今天满族同胞的先民之一。
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位门阀。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
慎姓人数不多,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肃、江苏、浙江等省。
慎姓改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名讳,由慎氏改为真氏。据《宋史》载,至南宋时,宋孝宗讳昚,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慎”的古字)名讳,改慎氏改为真氏,其后代遂相传姓真。
宋天圣年间(1023-1030),曾做过开封知府的慎从吉的孙子慎修随商船渡海至高丽,因有学识,且精医术,被高丽国王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其后子孙繁衍,至今34代,7000多户,3.5万余人(朝鲜约2万人)。后有部分慎修后代迁到东北定居,成为慎姓中国朝鲜族。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当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慎shè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余姚、安徽之贵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义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慎,天水,徵音。战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后去‘心’字以为‘真’。”
2、《姓氏考略》据《九域志》注云:“春秋时楚有慎县,白公之邑(按:疑‘县’字有误;春秋时楚国可能尚未建‘县’,以‘邑’为是)。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为慎姓,当与芈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晋代有慎修,东阳太守;宋代有慎东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归安人,国子监典籍。
二、慎
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慎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有慎县(故城在今安徽颖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食采于此邑,后以为氏,见《九域志》。《左传》载,吴伐慎,白公败之,即古慎国也,后以国为氏,见《姓源》。
2、战国时魏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见《尚友录》。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时鲁国将军,又楚国太子傅。为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变化:后去心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