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元稹 《连昌宫词》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唐代:韩愈 《南山诗》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清代:黄遵宪 《今别离》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宋代:刘辰翁 《百字令》
夜来宋都如雨,更长得奇哉懰皎佛以四月八生,见明星悟道曰:奇哉,即左传星陨如雨之夕也。
唐代:陈陶 《古镜篇》
会待搏风雨泬寥,长恐莓苔蚀明月。
清代:李瀚 《蒙求》
符朗皂白,易牙淄渑。
魏晋:陆机 《文赋》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姓氏起源
阴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阴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女娲后代阴康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远古时期的女娲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后代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国,称阴康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蒲峪乡一带。
在史籍《路史·前纪》中记载:“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阴康氏是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阴氏、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应劭所撰的中国最早姓氏专著《氏姓》中有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
阴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
古时,山峦向南的那一边称阳,向北的那一边称阴;河流北岸称阳,南岸称阴。“阴”这个地名由此地貌特征而来。尧帝开辟禅让之制,传位予舜。后人景仰尧帝,尊其子朱丹为帝朱丹。朱丹逝世后葬于苍吾山之阴,其后世子孙遂就以地貌特征称谓为姓氏,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阴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帝尧农官后稷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为齐桓公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管仲名姬夷吾,颍上人(颍水之滨),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为上卿,尊为“仲父”。管仲下传至七世孙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齐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齐”之后,管修为齐侯所逐,他自齐国逃到了楚国,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今山东平阴),故又称为阴大夫、阴修。在阴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阴氏正宗。阴氏族人多奉管修(阴修)为得姓始祖。
阴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贻甥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姬贻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一位谋略家和论说家,他先被封在阴邑(今河南汤阴),以地为姓,称阴贻甥,后来又因功被改封在吕邑,因此又称吕贻甥,史书上简称其为吕甥。
在阴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前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亦有以其后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吕氏,还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阴氏、吕氏、甥氏同宗同源。
阴姓起源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阴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三位。
阴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大贤人管夷吾(就是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他学识渊博,又有治国安帮的雄才大略。他后来成为齐国的丞相,帮助齐桓公称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末年,管仲的第七世孙管修从齐国逃到楚国避难,被楚王封为阴大夫,封地在阴,他的后代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阴氏,是今天阴姓的又一支来源。在古代,山丘的南边,河流的北边,称为阳;山丘的北边,河流的南边,称为阴。传说尧的后代有被封在一座大山的北麓,建立了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阴氏。在古代,阴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南阳。
今甘肃省的武威市、兰州市、庆阳市,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阴家河,河北省的邯郸市广平县阴庄、固安县、乐亭县、保定市容城县、徐水县、邢台市、冀州市,山西省的介休市、古交市阴家沟村、平遥县常村、芮城县陌南镇湾里村(原名阴家湾),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王村,山东省的肥城市桃园、莱州市阴家村,河南省的卫辉市后河、郑州市柳林镇沙门村、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市洛宁县,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江苏省的镇江市句容县,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县,湖南省的永州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宁化县、南平市光泽县梅溪村,贵州省的思南地区,四川省的内江县,黑龙江省等地.最重要的还有河北宁晋北楼下村和南留村等都有阴姓人士居住。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阴(陰)y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史记·龟荚传》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
2、郑樵注云:“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按: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元和姓纂》作‘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此之“阴”,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按:《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云:“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称“阴里”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或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4、郑樵又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之误。)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隋有阴寿;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二、阴(陰)
阴姓分布: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姓起源:
1、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
2、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
3、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
4、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阴姓名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郡望:南阳。
变化:亦作��,〔��〕、零、〔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