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yì(一ˋ)
⒈ 光明:“奕奕”
⒉ 累,重:““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⒊ 大:“息金消石,往小来奕。”
⒋ 美貌:“张华短章,奕奕清畅。”
舜shùn(ㄕㄨㄣˋ)
⒈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尧舜(传说均是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尧天舜日(喻太平盛世)。
⒉ “木槿”的别称:颜如舜华(喻女子容貌美丽)。
清代:李瀚 《蒙求》 何晏神伏,郭奕心醉。
唐代:李白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先秦:屈原 《离骚》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唐代:杜甫 《可叹》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唐代: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宋代: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唐代:李商隐 《韩碑》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屠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姚姓、胜屠姓、杜姓。
屠(Tú)姓:源出有九
出自子姓
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弦国。弦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弦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出自九黎族
源于姜姓,出自九黎族首领蚩尤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蚩尤部落,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之后将其部族人强行迁出中原,迁往甘肃地区。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有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之地(今山东 邹平)定居,其后裔子孙有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者,逐渐形成屠氏、邹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在东晋学者王嘉撰著的《拾遗记》中有记载:“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以职业命姓
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部分出自西周时期职人廛人,属于以职业技能称谓为氏。
廛人,即在古代屠宰为业者之统称,亦称屠沛,别称屠士等。春秋时晋国有人名屠蒯,即为屠宰手。这在典籍《周礼·廛人》中有记载:“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乃市井鼓刀屠者。”
在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或自己的职业技能别称为姓氏者,称屠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部落文化
出自汉朝事情匈奴休屠部,属于以部落文化上名称汉化为氏。
休屠,是匈奴王号,其所统领的部落即称匈奴休屠部,是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群体。
要注意的是,休屠部虽为匈奴部落,但部落的民族主体却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是秦、汉之际活动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也就是西方史学家称之所谓为“白匈奴”的民族。原来,河西月氏民族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是同部落名称的两种汉译写法。
在汉文帝刘恒初年(西元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大月氏,大部分“酋涂部”众归附组成匈奴的休屠部,余众则西迁至甘肃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
汉武帝刘彻时期,在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匈奴休屠部在汉军强大压力下降汉小月氏“酋涂部”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
匈奴休屠部的族源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却是匈奴贵族,世称休屠王,由匈奴单于指派担任。
汉武帝刘彻 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大军反击 位于陇西地区的右匈奴。当时,匈奴在陇西地区的统治者就是休屠王和昆邪王(浑邪王)。霍去病率五万骑兵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用来祭天的金人(铜人祭天雕像),
使匈奴右部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沉重打击。匈奴伊稚斜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失利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商谋降汉,派使臣通知了汉王朝。
但当汉朝派霍去病前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却反悔了。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多人,加上家属号称十万,投降了汉朝。
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此行政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昆邪王降汉后,被汉武帝封为万户侯,自去享受荣华富贵。而休屠王因悔降之故,累及妻子,其阏氏(王后)、太子及太子之弟均被没为奴婢,从他们习惯生活的水草丰美之河西走廊被押送到西汉的都城长安,送入黄门为汉武帝养马。休屠王的太子就是后来著名的西汉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托孤重臣金日磾。
在休屠部降汉之后,部众中有依汉俗以原部落文化上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休屠氏,后省文简改为休氏、屠氏,历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最终大部分文化上汉化。
出自姚姓
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胜屠氏,属于以音讹改姓为氏。为上古舜帝的后代,属以部落名为姓。史载舜帝的后代有一支为胜屠部落,后来迁至渭水旁落居,遂将落居地命名为屠原(今陕西 合阳县),这支部落后来以部落各改氏,改称胜屠氏。原为胜屠氏,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源自胜屠姓,属复姓简姓。上述胜屠氏在后来的姓氏演变中大多简化为单字姓胜、屠。
出自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图色哩氏,亦称图色勒氏、图克色里氏,后又分衍出图木尔齐氏,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 布列亚河流域)、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 双城子一带)、沙济(今辽宁新宾西北部)、黑龙江穆塔喀村(今黑龙江省 三江平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Tuseri Hala。
明朝中期,蒙古族图色哩氏、图木尔齐氏多有改汉字姓为屠氏、图氏者。
清朝前期,满族、锡伯族图色哩氏则多改汉字姓为屠氏、图氏、多氏、涂氏、佟氏等。另外还有晋朝武都大族 氐族人屠氏者。清代太平天国 杨秀清覆灭后,儿子丙照 逃亡,改姓屠姓
出自杜姓
古代杜,屠二字声音相近,相通。
屠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人口约二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
在古代,屠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广平郡。远古氏族社会时候有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叫蚩尤,他的部落崇拜牛图腾,是勇猛好战的部落。相传有一次蚩尤的部落和黄帝的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带决战,最后蚩尤被打败。黄帝为了防止蚩尤的族人以后还会做乱,就把他们分散在各地居住。其中有的被迁居到屠和邹的两个地方去。这些人中有的就以居住的作为自己的姓氏,分别称为屠氏和邹氏。而屠氏就是今天屠姓的最早起源。屠姓还有另一支起源。春秋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屠人,是专门负责牲畜屠宰的官职。屠人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屠氏,是今天屠姓的又一来源。在古代,屠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广平。
历史资料中的最早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屠蒯(前525年)和(前425年)晋史官屠黍离开晋国见周威烈王论存亡。唐朝时有进士屠廷高由晋阳迁汴城(今开封)尉氏敦仁里,宋钦宗朝屠廷高二十三世孙屠挺(宋绍兴七年拜内阁大学士)、屠拱(宋乾造八年拜尚书令)迁常州。屠拱曾孙屠雷发、宋理宗戊戌进士,始居嵊县后徙无锡,生七子志远、志达、志通、志选、志进、志逊和志遂。志达生四子孟、仲、叔和季。孟居诸暨、仲居象山、叔居皋部、季居鄞县(今宁波江北区老外滩),为甬上屠氏始祖。
今浙江省的温州市乐清县、宁波市北仑区、象山区、奉化市、绍兴市嵊州县、嘉兴市、宁海市、台州市黄岩区、吴兴县、鄞县、杭州市萧山区、桐乡市、湖州市德清县、广水市、诸暨市、兰溪县,安徽省的六安市霍邱县、宁国市,江苏省苏州市西山区、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常州市武进区、镇江市丹阳市、邳州市睢宁县、江阴市、徐州市,山东省的济宁市、菏泽市、东平市、枣庄市,陕西省的延安市吴起县、西安市户县,河南省的商丘市、南阳市内乡县、新乡市、永城市、郑州市、开封市、周口市,江西省的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贵州省的镇远县、六盘水市、都匀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宾市、营山县,湖南省的长沙市、永州市,河北省的保定市,湖北省的孝感市、宜昌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缅甸,新加坡,巴西等地区合国家,均有屠氏族人分布。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制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一、屠t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贵州之普安,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据《拾遗记》注云:“轩辕出蚩尤,迁其氏善者於邹、屠之地;恶者於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2、《姓氏考略》注引《潜夫论》云:殷之旧族(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殷之归族”,“归”,当为“旧”之误)有屠氏,即荼氏。
3、郑樵将其归入“以技为氏”之列,其先当为屠户。
4、历史上氐族亦有屠姓。《姓氏考略》据《北史》又注:“夷姓。武都氐有屠飞。”春秋时晋有屠蒯(按:《礼记》作“杜蒉”),郑有屠击;汉末有屠景先;元代有屠性(按:此从《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屠姓”);明代有屠隆;清代有屠守仁。
二、屠
屠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多此姓,三省屠氏约占全国汉族屠姓人口82%。
屠姓起源:
1、轩辕(即黄帝)逐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后分为邹氏、屠氏,见《拾遗记》。
2、系自子姓。商汤支庶封于䣝(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后去邑为屠氏,见《姓考》。又,殷之旧族有屠氏,即荼也。
3、屠蒯者,晋之膳宰也,屠氏之职以割牲为事。其后以职为氏。
4、武都屠氏出自氐人。
5、清满洲正黄旗中有屠氏。
屠姓名人:
屠击,春秋时晋中行将。
郡望: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