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zhì(ㄓˋ)
⒈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⒉ 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⒊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⒋ 记号:标志。
⒌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志子。用碗志志。
⒍ 姓。
艺yì(一ˋ)
⒈ 才能,技能,技术:工艺。技艺。文艺。艺人。艺术(①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的总称;②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③形状独特而美观的)。艺苑奇葩。艺高人胆大。
⒉ 种植:园艺。
⒊ 准则、法度、限度:“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唐代: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
唐代:韩愈 《南山诗》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先秦:屈原 《离骚》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唐代:李白 《古风》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先秦:佚名 《土冠辞》 弃尔幼志。
清代:郑燮 《念奴娇桃叶渡》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魏晋:陆机 《文赋》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宋代: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赌博艺随身。
唐代:韩愈 《石鼓歌》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全姓主要源自:泉姓。
全氏,中国汉民族姓氏之一。全姓人口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7%左右。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之后到了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历史上全姓重要人物:三国时吴国桂阳太守全柔、三国时吴国名将全琮、南朝齐梁之间时著名医学家全元起、明代学者全整、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全皇后、明代孝子全大城、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等。
1、源于泉姓,出自西周时期的泉府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记载:“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因设有泉府之官,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泉府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泉氏,后来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为全,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地名,出自唐代全节县,属于以居地名为氏。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齐王李祐起兵谋反,李义满之子李君球率部据守平陵县城以抵抗李祐。事件平息后,唐太宗夸赞李君球,并改其县为全节县,以旌表李君球之忠。在李君球的支庶后裔以及居于全节城之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汉族和朝鲜族,出自汉朝时期 辽东郡 汉军将领全燮
全燮,汉族,原为西汉 辽东郡 襄平(今辽宁辽阳老城区)汉军的一员副将,职为亭长。
在西汉末期,辽东地区乱,全燮遂归附于辽东的南扶余国,后又追随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扶余·温祚,成为后来在西汉惠帝刘盈六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之间(西元前18~西元29年)成为汉朝属国百济国的开国功臣,被百济温祚王赐地环城(故 韩国 汉城),封为环城君。(参见汉四郡历史)传至全燮的第八代孙全善,又被百济王封为旌善君,赐地旌善(今韩国 旌善郡)。
到了全燮裔孙全洛,又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之间(公元916~943年)成为了高丽朝鲜的开国功臣,被创建高丽政权的高丽太祖(神圣大王)王建赐地天安(今韩国天安市),封为天安君,并赐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内曾致力于推广汉文化,特别是后来的北宋文化。
传至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孙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韩国 汉江)。至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孙全淳,封邑圣山(今韩国 京畿道三圣山)。
如今,朝鲜、韩国全氏家族庞大,除了环城、旌善、天安、桂林、圣山这五个垂直世系的本贯,还有其它的罗城(今朝鲜开城)、扶余(今吉林松原)、成川(今朝鲜成川郡桧仓)、玉山(今韩国玉山前峰)、玉川(今朝鲜罗先市)、完山(今韩国全罗北道完山州)、龙宫(今黑龙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边竹山)、平岗(今吉林长白十八道沟)、合昌(故韩国 汉城)等诸多横向分衍的支派,都是始祖全燮的后裔,在朝鲜半岛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全氏家族。
至明、清时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鲜的压迫,纷纷迁回中原,一些被高丽王当年赐姓为王氏者也恢复原本汉姓全氏,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东北三省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的朝鲜族全氏主源。
4、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释教都总统(元代设立释教都总统所)乞台萨理,属于长者赐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宗教首领,汉语译名 叫万全。
万全,原名叫乞台萨理,畏兀人(今维吾尔族),成吉思汗伏定西域回军之时,家族随之至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带)。当时畏兀国王亦都护请于朝,尽归其民,成吉思汗诏许之,遂复西还。
乞台萨理则承袭先业,不仅统领部族民众,还随汉家佛教大师深研佛学。待乞台萨理学成之后,由于他精通经、律、论,因此由其老师赐其汉名叫“万全”。
万全死后,他的儿子以父亲的受赐汉姓为姓氏,称全氏,在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亦多有沿袭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全氏。
⑵.蒙古族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全氏、甫氏等。
⑶.蒙古族布忽纳惕氏,在明朝时期即改汉字姓为全氏。
6、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⑴.出自满清开国元勋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在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后裔子孙中,于清朝中叶即有改冠汉姓为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出自满族全佳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拼音为Ciwan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所冠汉姓即为全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锡伯族、裕固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高碑店市、迁安市、蠡县,浙江省的衢州市、温州市、嘉兴市平湖县、绍兴市、龙泉市;
山东省的临沂市、济宁市;
广西省的桂林市全州县、灵川县、贺州市、柳州市、贵港市桂平县、兴业县、平南县;
黑龙江省的大庆市、齐齐哈尔市;
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的潼南区、开县、黔江区;
安徽省的宿州市、芜湖市;
江西省的金溪县、南昌市、抚州市、高安县;
江苏省的赣榆县、高邮市、扬州市、盐城市、徐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镇江市句容县;
湖南省的汉寿县、衡阳市衡南县茅市镇、醴陵市、怀化市沅陵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永州市、龙山县、常德市汉寿县;
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五原县;
贵州省的安顺市西秀区、遵义市;
青海省的湟中县;
云南省的昭通市,楚雄市,文山市;
广东省的广州市、湛江市廉江县、德庆市、化州市;
河南省的息县、淅川县、南阳市、开封市、漯河市;
湖北省的大冶市、阳新县、宜昌市、武夷山市、通山县、南漳县、武汉市邓南县、汉南区、恩施市、钟祥市、襄樊市襄阳区、十堰市竹山县、丹江口市;
陕西省的洋县;
四川省的成都市郫县、遂宁市、资阳市、营山县、乐至县、蓬溪县、渠县、凉山州 ;
海南省三亚市、万宁县;
甘肃省的通谓市;
辽宁省的朝阳市;
河北省的唐山市;
福建省的福州市、宁德市、福安市;
吉林省的通辽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全氏族人分布。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钱塘郡: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
绥南堂、钱侯堂:均源自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一、全q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及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傣、壮、朝鲜、锡伯、拉祜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鲒琦亭集·全氏世谱》云:“全氏,出自《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通于‘全’。”
2、《姓氏考略》云:“当以地为氏。”《姓氏词典》称:古以“全”命名之地有三:“全椒,汉代县名,今属安徽;古全州,即今广西全县;全山,在福建浦城县东北六十里,一作泉山。”
3、或为元代色目人辉和尔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元鄂尔根萨里(《姓氏考略》引作“阿鲁浑萨里”),辉和尔人,以父字万全”,“遂为全氏”。
4、又注:“《忠义传》盘萨勒,全氏,高昌人。”高昌,西域国名,治高昌县。在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哈拉和卓堡,元初为回鹘族政权,成吉思汗起,高昌首先归附。此则出自回鹘族。
5、或为清代满族姓全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6、《中国姓氏大全》称“清爱新觉罗氏郑亲王后人有改姓全者。”三国时魏有全琮(此从《辞源》。《中国姓氏大全》引作“吴有大司马全琮。”);吴有全柔;隋有全元起,医家;元代有全廉孙;清代有全祖望。
二、全
全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湖南、河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全姓约占全国汉族全姓人口76%。
全姓起源:
1、以地为氏。金置全州,故城在今内蒙古喀拉沁旗。
2、系出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为全,见《鲒琦亭集》。
3、元时阿鲁浑萨里,其父字万全,遂以全为氏。阿鲁浑萨里,元时畏兀人,后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卒谥文定。
4、清满洲八旗姓全佳氏后改为全氏。今满族姓。
5、瑶、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全姓名人:
全柔,东汉时钱塘人,灵帝时尚书右丞。子全琮,为三国时东吴东安太守,右大将军。
郡望:京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