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逸yì(一ˋ)
⒈ 跑,逃跑,逃逸。奔逸。
⒉ 散失:逸散。逸史。逸事。逸闻。
⒊ 安闲,安乐:安逸。逸乐(安乐)。以逸待劳。闲情逸致。
⒋ 超过一般:超逸。逸兴(xìng )(超逸豪放的兴致)。逸趣。逸致。逸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逸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
⒌ 隐遁:逸士(隐居之士)。逸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
⒍ 放任,不受拘束:逸荡。飘逸。骄奢淫逸。
然rán(ㄖㄢˊ)
⒈ 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⒉ 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⒊ 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⒋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
⒌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
⒍ 古同“燃”。
名字诗词来源
现代:佚名 《食苦笋并序》
怅然去复返,痛定歌还哭。
唐代: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逸戏看猿斗,殊音辨马挝。
唐代:来鹄 《圣政纪颂》
谓乎殿空扆逸,朝懵廷荒。
清代:李瀚 《蒙求》
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唐代: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代:元稹 《连昌宫词》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宋代:苏轼 《至真州再和二首其一》
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
唐代:韩愈 《南山诗》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清代:黄遵宪 《今别离》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姓氏起源
嵇姓主要源自:姒姓。
嵇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
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
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遂指地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嵇姓起源二
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跋部中的统稽氏、纥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为嵇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嵇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嵇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九十四位门阀。
今安徽的安庆市、江苏省的苏州市、昆山市、扬州市、建湖县、南京市、吴江县、淮安市、淮阴市涟水县、无锡市、盐城市射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金湖县、阜宁市、涟水县、高邮市、响水县、镇江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黑龙江省的满洲里,山东省的潍坊市、莱阳市、日照市莒县、高密市、青岛市,江西省的丰城市、东乡县,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衢州市、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瑞安县,广东省的韶关市、新丰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未央区,岐山县,辽宁省的大连市、沈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京山县,河南省的灵宝县、卫辉市,台湾省,安徽省的安庆市、滁州市,山西省的晋城,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承德市、石家庄市、冀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富川县、桂林市荔蒲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甘肃省的庆阳市等地,均有嵇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秦朝时名为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谯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国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河南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
竹林堂:南宋嵇安为源的一脉。
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嵇j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郡)之嵇山,改为嵇氏。”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
2、又云:“统嵇氏改为嵇氏。”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3、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文章叙录》云:“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姓氏词典》据《元和志》注云:“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嵆”。西汉时有嵇发;三国时魏有嵇康;南朝梁有嵇宝钧;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二、嵇
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
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
2、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
嵇姓名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
郡望:河南,谯郡。
变化:一作〔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