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zhì(ㄓˋ)
⒈ 聪明,见识: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
军jūn(ㄐㄨㄣ)
⒈ 武装部队:军威。军服。行(xíng )军。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
⒉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
⒊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军。
唐代:来鹄 《圣政纪颂》 不梏尔智,不息我愚。
近现代:班昭 《东征赋》 修短之运,愚智同兮。
清代:李瀚 《蒙求》 樗里智囊,边韶经笥。
宋代:欧阳修 《醉翁亭记》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唐代:李商隐 《韩碑》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唐代:元稹 《连昌宫词》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唐代:李贺 《吕将军歌》 吕将军,骑赤兔。
唐代: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
唐代:王维 《少年行四首》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唐代: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柯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①柯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②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④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后魏·官氏志》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⑤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周简王姬夷十一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六月,晋厉公为了与楚共王争夺霸主之权,邀集了齐、鲁、宋、卫、曹等诸侯国在郑国的柯陵会盟,计划联合攻伐楚国,史称“柯陵之会”。“柯陵之会”后,郑国所辖柯陵的大夫即以此历史事件为姓氏,称柯陵氏,后裔子孙省文简化为单姓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⑥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⑦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与其他称谓如弥加、阙机、素利、槐头、阙居、慕容等地位相当,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⑧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Hala。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⑨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的记载:
● 满族葛哲勒氏,亦称格哲氏,满语为GejeleHala,汉义“刨平(木头)”,人口甚少,世居黑龙江北岸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 满族柯齐礼氏,亦称科奇哩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
带地区。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一、柯kē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峡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姓苑》云:“吴公子柯芦之后。”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望出钱塘。“柯芦”,《广韵》作“柯卢”;《韵会》作“柯隆”。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齐太公后有柯氏。”史称田和为齐太公,虞舜之裔,此则系出妫姓。望出齐郡。
3、郑樵据《河南官氏志》云:“柯拔氏改为柯氏。”
4、《姓氏考略》又云:“羌及鲜卑俱有柯姓。”
5、为锡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汉字“柯”而为单姓。宋代有柯梦得;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明代有柯潜,莆田人,文学家;清代有柯维贞,诗人。
二、柯
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柯姓人口49%。
柯姓起源:
1、春秋时吴公子柯卢之后,以名为氏,见《广韵》。亦见《姓苑》。
2、春秋时齐太公之裔,见《路史》。齐大夫食采于柯泽(故城在今河南内黄东北),其后因以为氏,见《姓考》。
3、西羌人姓。
4、鲜卑人姓。
5、北魏时改代北柯拔氏为柯氏。
6、裕固族卡勒嘎尔氏,汉姓为柯。
7、维吾尔族仿汉姓,取本名第一字母为姓,有柯姓。
8、满、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柯姓名人:
柯隆,南齐时钱塘人,尚书仆射。
郡望:济阳,钱塘、齐郡、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