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chén(ㄔㄣˊ)
⒈ 地支的第五位,属龙。
⒉ 用于记时: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
⒊ 时日:辰光。时辰。诞辰。
⒋ 日、月、星的总称:北辰(北极星)。星辰。
⒌ 古同“晨”,清早。
铭míng(ㄇ一ㄥˊ)
⒈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⒉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⒊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宋代:刘辰翁 《百字令》 与公试数,开禧嘉定宝绍公开禧丁卯生,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相望二十六岁云。
唐代:杜甫 《可叹》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唐代:李白 《古风》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先秦:佚名 《土冠辞》 吉月令辰。
近现代:班昭 《东征赋》 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
宋代:白玉蟾 《茶歌》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唐代:韩愈 《答张彻》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魏晋:陆机 《文赋》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季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季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季姓的来源有七个说法:一说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公族季札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季友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上古季连的后代;一说是季姓来自生序兄弟排行;一说是季姓来自唐朝时期赵渠改姓;一说是季姓来自蒙古族汉化改姓;一说是季姓来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季(jì)姓源出有:
季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族季札,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姬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为吴王姬寿梦的四儿子,姬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两地,史称为“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札贤明博学,曾多次推让王位。他曾北游齐、郑、晋等诸侯国,并观乐于鲁国,在评论盛衰大势时,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为季札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别他族,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
季氏族人多尊季札为季氏的得姓始祖,称季氏正宗。
季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的小弟弟姬季友最终平定了庆父之乱,其后裔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世代在鲁国执政。姬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在执政时期,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连续执掌鲁国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鲁国人只知道有季氏,而不知道还有君主的情况。
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
季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代季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颛顼帝裔孙有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之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而在典籍《国语·郑语》中,则称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明确指出是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其为重要的成员或盟国。后商汤兴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和汉水流域一带。根据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过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这一论证与有关文献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楚族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则是季连,这在陆终之前是不见记载的。
在季连发后裔子孙中,有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者,称季氏,也有复姓季连氏者,后也省文简化为单姓,称季姓、连姓。
季姓起源四
源于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据史籍《吕氏春秋》记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例如上述第一个渊源中的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札,就行四,世人皆称其为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当然,古代人类生存条件不好,能存活的孩子不多,而且女孩不列齿序,因此最小的男孩子也通称“季子”。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族、战国时期魏国的公族中,皆有季氏,皆属于此类姓氏之源。
季姓起源五
源于唐朝时期西赵渠帅季氏,属于改姓。史书记载:“唐朝时期,西赵渠帅有季氏。”赵渠,就是古赵煚渠,位置在冀州,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东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所主要活动的地方。赵渠,出自赵煚之名。赵煚为南北朝末期著名的大孝子,甘肃天水人,字贤通。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当时有人盗伐他父亲墓地的树木,赵煚对这个盗树的人,痛哭流涕,把他执送于官而法办之。事闻于西魏政权的右仆射周惠达,遂召见赵煚,赵煚长揖不拜,涕泗交流,悲不自胜,周惠达为之酸鼻叹息者良久。当时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执政,闻其名,任命赵煚为相府参军事,赵煚自此始为政府官员。隋朝时期,出任冀州刺史的赵煚为减轻和消除广袤田地中的盐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特组织设计并修建了数条泄碱渠道,其中的主干渠道被后人称为赵煚渠。
赵煚渠即历代所称的盐海子、盐河。到了唐朝贞观十一年,冀州刺史李兴也曾利用赵煚渠之水灌溉农田。管理赵煚渠的官吏就称作赵渠帅,其中即有季氏官吏,其后裔子孙皆称季氏,被认为今河北季姓的重要一支。
季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博尔济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东城。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蒙古族博尔济氏在明朝中叶即多有称汉姓为季氏、边氏、李氏者,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季姓、边姓、李姓等。
(2)蒙古族济鲁特氏,世居察哈尔、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季氏。
(3)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以部为氏,乃蒙古汗过开过功勋扎剌赤儿·木华黎的后裔,世居乌鲁特、察哈尔等地。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季姓、赵姓等。
季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土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季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
季氏到2009年1月为止,在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二百零八万余,占中国人口的0.13%。季氏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而到了商朝末期周文王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又名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又名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又名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又名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又名季康子)等,表明季孙氏已向季氏过渡。
西汉时期,季氏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氏族人分布。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氏族人于史书不显,但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记载,季氏的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氏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
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氏族人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朝时期,寿春之季氏族人依然长盛不衰。
两宋时期,江南之季氏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氏族人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氏族人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季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
明清两朝,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氏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两代季氏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氏分布之一斑。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岛时,有江浙一带之季氏族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
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部分迁移至天津静海、江苏一带。尤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季氏约占全国季氏人口的55%以上。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寿春县:战国时期原属于楚国。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命名为郢。秦朝时置其为寿春县,辖地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地区。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寿春堂:以望立堂。
三思堂:春秋时期,季文子聪明又好学,遇到一个问题要再三向人虚心求教,即使学问不如他的人,他也诚心求教,并不觉得丢面子。现在的意思是遇事再三考虑成熟才去做。
铜佛堂:迨至元朝至一百零四世兆封公,官居山西郎山总兵,元灭遂隐居菅县,时值天灾兵祸,人民死亡殆尽,及明太祖平定天下,乃迁山西之民,以补曩昔之灾区,于是兆封公由菅县迁徐州,由华山至丰邑城南寻得故村,村中仅存兆瑞公及仆人芝守仁共十一人,赖此得聚,兆瑞、兆封、兆麟、兆元、兆祥、兆亨、兆贞、兆利、兆乾、兆坎、兆艮、兆震、兆坤、兆离、兆兑、兆巽、兆山、兆海,合为兄弟十八人,乃铸十八尊铜佛留作记铭。
一、季jì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固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桓公季子友之后也,亦曰季孙氏。”此乃以次为氏。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行父是季友之孙,故为季氏,又为季孙氏也。季氏自行父至季孙彊并称季孙氏,以传家故也。如季公鸟、季公亥之类。凡支庶,并称季氏以别其族。
2、又云:“一曰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亦以次为氏。”
3、《姓氏考略》亦云:“齐、楚、魏皆有季氏。要在以次,诸姓之后皆可以次排定,故邔、姜(田)、魏诸姓皆可有季氏。”
4、又据《唐书》云:“西赵渠帅有季氏。”
5、或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载:明赐元人姓名,伯嘉努曰季安祖。望出鲁国、寿昌。汉代有季布,楚人;明代有季本,会稽人,经学家;清代有季芝昌,江阴人,闽浙总督。
二、季
季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3%。尤以江苏、浙江等省多此姓,二省季姓约占全国汉族季姓人口59%。
季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友,有大功于鲁,为上卿,鲁人称为季子,其孙行父以王父字为氏,后有季孙氏,亦有季氏。
2、相传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为芈氏,然有一人为季氏。故楚亦有季氏。
3、春秋时齐公族有季氏。
4、战国时魏公族有季氏。
5、唐时西赵渠帅有季氏。
6、满、土家、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季姓名人:
季梁,春秋时随大夫。
郡望:渤海、寿昌、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