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思sī sāi(ㄙ ㄙㄞ)
⒈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⒉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⒊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⒋ 姓。
⒈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
龙lóng(ㄌㄨㄥˊ)
⒈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⒉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⒊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⒋ 姓。
名字诗词来源
先秦:屈原 《离骚》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唐代:杜甫 《可叹》
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唐代:骆宾王 《咏怀》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唐代:李白 《古风》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唐代: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思乡比庄舄,遁世遇眭夸。
唐代:贯休 《读《玄宗幸蜀记》》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唐代:李贺 《吕将军歌》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
宋代:白玉蟾 《茶歌》
文天范公对茶笑,纱帽龙头煎石铫。
唐代:杜甫 《绝句四首》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姓氏起源
元姓主要源自:危姓。
元姓起源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魏孝文帝拓拔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元姓起源二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弟。909年危仔倡与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元姓起源三
清乾隆时期因避庙讳改为元氏。
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记载: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
根据元永洁女士2011年整理的关于全国元氏分布情况调查: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钱塘为郡望。元氏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两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
现天津市的静海县,河南省的辉县、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林县、汤阴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凤阳市,山东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抚州市崇仁县及乐安县,福建省的宁德市霞浦县、泉州市石狮市,广东省的揭阳市惠来县、汕头市,山西省的忻州市、运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临湘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丽江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经过近二个月的查找,今建立联系的有江西抚州崇仁元家桥、福建霞浦县、广东揭阳市、湖南临湘、山东昌邑、天津静海,各处都有万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谱可考。其中天津静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庙讳改玄为元,现山东潍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东、安徽凤阳、湖北荆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陕西白水、吉林长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据悉,甘肃有元氏万余人,河南情况最为复杂,居住地很分散,这二个地区尚未建立联系。
2012年初这近一年里,建立联系的元氏人有:山西临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泽、河南辉县及信阳、河北邢台、甘肃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泽元氏为危姓所改,与江西抚州临川危氏同宗。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元yu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广东之吴川、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纳西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诸侯国,其后以国为氏,省而为“元”。
2、又注:“《左传》卫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孙以邑为氏。”
3、或为拓跋氏所改,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拓跋氏云:黄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都洛阳。”
4、又注:“纥骨氏改为元氏,”纥骨氏,北魏高车族姓氏。鲜卑族亦有此姓——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说改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为元氏。”是云氏,《中国姓氏大全》称:“原为鲜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词典》称:“有改为云氏”;云,当为“元”之误。
6、又注:“景氏改为元氏。”未道其详。
7、《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为氏。”疑此当以名为氏。
8、又引清张澍之论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
9、又据《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讳,改为元氏。”是则为玄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称:“玄武为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据北方,另避讳,将玄氏改为元氏。”
10、或为危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称:“五代吴越危全讽,钱镠恶其姓,改为元氏。元给,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结、元稹;金代有元好问。
二、元
元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时帝乙废弃,立辛(即纣王),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见张澍《姓氏五书》。此为元氏之始。
2、春秋时卫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为氏。
3、春秋时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氏为元氏。
5、唐天授年间代北姓纥骨氏改为元氏。
6、隋时代北姓是云氏改为元氏。
7、景氏改为元氏。
8、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改临川危氏为元氏。
9、金时东女真人有元氏,见《高丽史》。
10、玄武为传说中之北方神,宋时金国据于北方,为避玄字之讳,遂改玄氏为元氏。清时避圣祖玄烨之名讳,亦改玄氏为元氏。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颢,北魏时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