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夏xià(ㄒ一ㄚˋ)
⒈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⒉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⒊ 指中国:华夏。
⒋ 姓。
先秦:屈原 《离骚》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唐代:贯休 《读《玄宗幸蜀记》》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宋代:刘辰翁 《百字令》 堪叹亡国余民,老人孺子,尔汝霜桥晓。
明代:袁宏道 《棹歌行·妾家白苹洲》 四月鱼苗风,随君到巴东;十月洗河水;送君发扬子。
唐代:王绩 《赠李征君大寿》 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光。
唐代: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先秦:屈原 《招魂》 冬有宎厦,夏室寒些。
清代:李瀚 《蒙求》 韦贤满籝,夏侯拾芥。
唐代:韩愈 《示儿》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时姓主要源自:子姓。
时(shí)姓,来源有:
时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时氏,子姓,出于殷。”
《史记·殷本纪》云:帝喾之子契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之十四世孙履(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之旧都殷,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武庚禄父兵败被杀。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后世尊称公子来为“时来”。
清初王相所撰《百家姓考略》,以及江西《沙溪时氏家谱》(晋代时钧衡修)、河南《南阳时氏家谱》(明代碑刻)、陕西《山阳时氏家谱》(乾隆年修撰)、江苏《华阳时氏家谱》(嘉庆廿五年修撰)、四川《古蔺时氏家谱》(民国十八年续修)等众多资料中均有相似记载。
宋公子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时氏,世代相传至今,郡望陇西、巨鹿。该支时氏读音作shí(ㄕˊ),部分地方读音作chí(ㄔˊ)。
时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公子来为得姓始祖。
时姓起源二
据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第183卷隋纪七之时德叡曰:“时姓,楚大夫申叔时之后”。
清末陈廷炜所撰《姓氏考略》引述了胡三省的说法。
时姓为“楚大夫申叔时之后”仅见于胡三省一说,遍考秦汉至唐宋传世之典籍均未发现有此记载。
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时姓起源三
据南宋罗泌所撰《路史》载:时国(古旹国),嬴姓,灭于楚,因氏。《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又“皆道家依托之言”,“殊不免庞杂之讥”。
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时姓起源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汉族他姓改姓。今苗族、回族、满族、傈僳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时姓人口分布,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以“时”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人口较少。
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
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具体分布如下:
山东单县、定陶、成武、曹县、东阿、巨野、新泰、武城、陵县、峄城、微山、青州、日照、济阳、章丘、历城、临沭、即墨、莱西、文登、诸城、威海、烟台、东营;
河南镇平、新野、邓州、内乡、淅川、南召、方城、新蔡、通许、原阳、中牟、禹州、长葛、新郑、洛宁、伊川、郏县、鹿邑、兰考、永城、潢川、嵩县、滑县、内黄、开封;项城
安徽泗县、萧县、利辛、阜阳、太和、界首、阜南、寿霍凤台、八公山区、天安、凤阳,当涂、无为、肥东、肥西、怀远、和县、全椒、五河、怀宁、舒城、含山、淮北、亳州;
江苏徐州、丰县、沛县、邳州、新沂、东海、板浦、赣榆、宿迁、泗洪、泗阳、金湖、盐城、淮安、苏锡常、仪征、高邮、兴化、宝应、南通、灌南、南京、江宁、六合、句容;
河北保定、邢台、正定、尚义、鸡泽、平乡、阜平、武强、河间、灵寿、元氏、赵县、沧州;
浙江嘉兴、桐乡;
江西彭泽、铜鼓、弋阳、婺源;
陕西咸阳、山阳、旬阳、白河、渭南;
湖北武汉、钟祥、襄阳、安陆、枣阳、十堰、丹江口、竹山;
黑龙江哈尔滨、滨县、佳木斯、望奎;
吉林长春、通化、松原、白山;
辽宁沈阳、朝阳、铁岭、凤城;
内蒙古赤峰、乌海;
甘肃庆阳、平凉;
湖南芷江、麻阳;
广西田林、全州、灌阳;
贵州黄平;
山西清徐、留县;
四川绵阳;
宁夏彭阳;
安徽省全椒县小建设居住地(时学明后人——时家老四房)。
云南大理、河口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均有分布。
(2017年12月,经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安徽、东北三省等地时氏家族汇集)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曹魏时期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时桂被后世尊为陇西郡望始祖。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时苗被后世尊为巨鹿郡望始祖。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郡确实生活过一支时氏族人,且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那就是时元佐家族,他的曾祖时德叡曾担任过登州刺史,是著名的唐代官吏,极有可能形成陈留郡望。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传承佐证。
(2017年12月,经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安徽、东北三省等地时氏家族汇集整理)
陇西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三国时候的时浒,本居陇西郡洮河之边,后率其子时苗从陇西郡迁到巨鹿郡,以居地为望开创了“巨鹿堂”。其子时苗,因官封安徽寿春令,上任之时带了一条母牛前往。时苗在任清廉勤勉,离开之时母牛生一犊,时苗认为牛犊属于当地资产,因此不肯带小牛犊离任。寿春人民为了表示对时苗的尊敬,特地在寿春建立了一座留犊祠,至今尚在。时苗之后人为了纪念先祖时苗,形成了“留牛堂”、“留犊堂”、“寿春堂”等堂号。
仁恕堂:北宋时丹立任高邮司理,治狱仁恕,民多德之。后裔称“仁恕堂”。此以先祖事迹立堂。
截止2017年,已了解到的时姓堂号还有:忠恕堂、六饮堂、松裕堂、雨花堂、保合堂、三义堂、双溪堂、光裕堂、修竹堂、荆荣堂、德豫堂、藏宝堂、甚福堂、东海堂、崇德堂、著书堂、留孟堂、平安堂、庆药堂、双鱼堂、京长堂、百花堂、世德堂、集善堂、培德堂、端复堂、敦朴堂、清白堂、诚恒堂、洪施堂、拙成堂、国先堂、三块锅时堂等等。
(2017年12月,经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安徽、东北三省等地时氏家族汇集梳理)
一、时(時)shí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鸡泽、阜平,山东之平邑,安徽之蚌埠,湖南之芷江,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满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云:“子姓,出於殷。”
2、又引胡三省之语云:“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此则以名为氏。望出陇西、陈留。《孟子》有时子,齐贤人,著书;《新论》有时农;汉代有时苗,巨鹿人,寿春令;唐代有时溥,彭城人,武宁节度使;宋代有时青;明代有时中;又有时瑞,邵武人,长沙府通判。
二、时cùn
现行极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有分布。(按:“时”之音cùn,旧称英寸(即英制长度单位),亦可读作yīngcùn,一般不大可能用作汉姓。一音dòu,世人或讹读为cùn,因讹传讹,约定俗成,遂称cùn姓。)
三、时(時)
时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7%。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66%。
时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汤支庶之后有时氏,见《世本》。
2、系自嬴姓。古有时国,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见《路史》。
3、春秋时楚大夫申叔时之后。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5、苗族姓。
时姓名人:
时子,春秋时齐臣。
郡望:陇西、陈留、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