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jià(ㄐ一ㄚˋ)
⒈ 女子结婚:出嫁。嫁娶。再嫁。嫁奁。嫁妆。
⒉ 〔嫁接〕把不同品种的两种植物接在一起,让它变种,达到提早结果、增加抗性、提高品种质量等目的。
⒊ 把祸害、怨恨推到别人身上:嫁怨。嫁祸于人。嫁非(委过于人)。转嫁。
先xiān(ㄒ一ㄢ)
⒈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先前。先期。原先。先驱。先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先觉(jué)。先见之明。先发制人。
⒉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先人。先世(祖先)。先民。
⒊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祖。先父。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先烈。先贤。
⒋ 姓。
唐代:罗虬 《比红儿诗(并序)》 稍教得似红儿貌,不嫁南朝沈侍中。
宋代: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宋代: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唐代:韦庄 《思帝乡·春日游》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唐代:杜甫 《兵车行》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唐代:张籍 《祭退之》 为文先见草,酿熟偕共觞。
唐代: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 先开否臧源,次筑经纬基。
宋代:金君卿 《范资政移镇杭州一百韵》 奏师尊行天子命,德望远振威先零。
先秦:诗经 《荡》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宋代:孙因 《越问·良牧》 捐帑以置义租兮,闢宫而祠先贤。
邓姓主要源自:曼姓。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河南邓县),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
南阳郡
安定郡
高密郡
平阳郡
长沙郡
陈郡
洛阳郡
宜春县
南雄县
宣城郡
南阳堂:以望立堂。南阳郡邓氏多以此为堂号,意指为南阳郡禹公后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莲城县(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其主体区域)德恢公于宋代为避战乱迁江苏阜宁邓家灶一脉独有的堂号。今德恢公后人又从江苏阜宁邓家灶分迁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
东汉堂
笔者在由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邓氏族谱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是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
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
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今巫山县大昌镇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此支邓氏在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经当地邓氏独有的一个盛大节日!
云台堂
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
九睦堂
湖南长沙金圫邓氏的堂号
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爱德堂
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崇本堂
今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县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
光裕堂
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
敦伦堂
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
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
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廖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一、邓(鄧)d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2、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
3、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
4、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二、邓(鄧)
邓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
邓姓起源:
1、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
2、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
3、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4、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
5、晋时羌人姓,见《通鉴》。
6、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今满族姓。
8、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
9、瑶族姓。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
10、京、壮、蒙古、水、彝、哈尼、苗、羌、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邓姓名人:
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
郡望:安定、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