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苏微微

首页 > 苏微微

苏微微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wēi(ㄨㄟ)

⒈  小,细小:细微。轻微。微小。微型。微观。微雕。微积分。微电脑。微量元素。谨小慎微。微乎其微。

⒉  少;稍:稍微。微笑。微调(tiáo )。

⒊  衰落;低下:卑微。微贱。

⒋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义。

⒌  隐约;不明:微茫。微词(隐晦的批评)。

⒍  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亡”。

⒎  暗中察访:微行。

⒏  无,非:“微斯人,吾谁与归”。

⒐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微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

名字诗词来源

宋代:刘克庄 《贺新郎(杜子昕凯歌)》 不论周郎并幼度,便仲尼、复起嗟管。

唐代:张籍 《祭退之》 公文为时师,我亦有声。

唐代: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 神惊魄悸却收得, 刃头已吐烟。

唐代: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 迨至夫子没,言散如枝。

唐代:皮日休 《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甘世弃,性拙任时抛。

姓氏起源

苏姓主要源自:己姓。

苏姓起源一

源于己姓(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苏姓起源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汉晋时辽东乌桓、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省辉县境内),史称有苏氏。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省温县。

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先秦时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河北,战国时苏姓一支迁居湖南、湖北,秦汉之际开始往山东播迁,汉武帝时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侯,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

汉末群雄割据,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苏轼、苏辙即出生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

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河内、武邑、蓝田、洛阳等。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

一、(蘇)sū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汉、回、满、白、苗、鲜、彝、傣、壮、水、京、黎、羌、瑶、土、裕固、锡伯、仡佬、赫哲、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己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按:《中国姓氏大全》例作“苏岔生”,“岔”乃“忿”之讹误)为司寇。邑于苏,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内。将其归入“以邑为氏”之列。(按:《姓氏考略》称其源二:其据《唐书·世系表》注云:“祝融后,昆吾之子封于苏,因氏。”苏,古国名,或称“有苏”,曾为夏所灭。商复其国,都于温(其地即今河南温县),故亦称作温。此当以国为氏;又注:“苏忿生为周司寇。后以为氏。”此则似“以邑为氏”。“望出扶风、武邑、武功;又出蓝田、洛阳。”与郑说稍异。又,《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苏洵族谱·后录》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按:《史记·楚世家》作:‘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盖‘卷章’、‘老童’形近而讹),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按:‘矾’或作‘樊’)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按:《史记》作‘参胡’。);次曰篯,为彭祖;次曰来言(按:‘来言’,当为‘求言’之讹)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按:‘娄’当作‘数’)姓,昆吾始姓己氏,其后为苏、顾、温、曹。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并录以供参考;

2、《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辽东乌桓有苏氏。”

3、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又注:“拔略氏改为苏氏。”(按:今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作“拨略氏后改为略氏”。其《后勘记》据《魏书官氏志疏证》注:“《疏证》以为‘拔’、‘拨’音近通用,‘略氏’盖‘苏氏’之讹。”)(4)为满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5、回族之苏姓,由速姓所改。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之子纳速喇丁之后有速姓,后或谐“速”音而改为“苏”氏。

6、土族之苏姓,则源於“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作索卜,当即辽金时之“阻卜”(阴山鞑靼)之别译,后融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为姓。后或取“苏胡·孔”之首音,谐以“苏”字而为单姓。

7、羌族之苏姓,则来源于“苏蟒达”,意为“命不落”。本为房名,遂以为姓。或取“苏蟒达”之首音谐以“苏”字而为单姓。

8、裕固族之苏姓,则由苏勒都斯氏所改。本为房族名,遂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苏”字而为单姓。

9、锡伯族之苏姓,则由苏木尔氏所改。

10、达斡尔族之苏姓,系出苏都礼哈啦,后或取其哈啦之首音,谐以汉字“苏”而为单姓。注(5)——(10)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苏武;又有苏建,杜陵人,代郡太守;宋代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但有文名;清代有苏谊,杭州人,画家。

二、(蘇)

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为多,约占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

苏姓起源:

1、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陆终,陆终生��为昆吾,封于苏,即有苏氏(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至周武王,用苏忿生为司寇,邑于苏,子孙因以为氏。

2、汉、晋时辽东乌桓有苏氏。

3、北周武帝时有苏祗婆,西域龟兹人,见《隋书》。

4、北魏时改拔略氏为苏氏。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又,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清满洲八旗姓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后均改为苏氏。今满族姓。

7、明清时云南保山县水眼巡检司土巡检为苏氏,系白族。今白族姓。

8、清蒙古镶蓝旗中有此姓。今蒙古族姓。

9、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10、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

11、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12、羌族苏蟒达房名(相当于汉族之姓),汉姓为苏。

13、达斡尔族乌尔克氏,汉姓为苏。

14、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

15、京、瑶、藏、土家、回、黎、壮、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苏姓名人:

苏从,春秋时楚大夫。苏轼,宋时眉山人,博通经史,自号东坡居士,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郡望:武功、扶风、武邑、蓝田、洛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苏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武田、武岗、武山、安武等,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恢复苏姓。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