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én(ㄨㄣˊ)
⒈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⒉ 刺画花纹:文身。
⒊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⒋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⒌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⒍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⒎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⒐ 温和:文火。文静。文雅。
⒑ 指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⒒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
⒓ 专指社会科学:文科。
⒔ 掩饰:文过饰非。
⒕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
⒖ 姓。
生shēng(ㄕㄥ)
⒈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⒉ 造出:生产。
⒊ 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⒋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生。卫生。
⒌ 生活,维持生活的:生计。生意。
⒍ 整个生活阶段:一生。平生。今生。
⒎ 发出,起动: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
⒏ 使燃料燃烧起来:生火。
⒐ 植物果实不成熟:生瓜。
⒑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生饭。生水。
⒒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生疏。生客。生字。陌生。
⒓ 不熟练的:生手。
⒔ 未经炼制的。生铁。
⒕ 硬:态度生硬。生吞活剥。
⒖ 甚,深:生怕。生疼。
⒗ 正在学习的人:学生。门生。
⒘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生。医生。
⒙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生。老生。武生。
⒚ 词尾:好生休养。
⒛ 姓。
唐代:陆龟蒙 《江湖散人歌》 多方恼乱元气死,日使文字生奸欺。
唐代:张籍 《祭退之》 生为大贤姿,天使光我唐。
唐代: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 寒谷生艳木,沸潭结流澌。
唐代:皮日休 《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 合药还慵服,为文亦懒抄。
宋代:金君卿 《范资政移镇杭州一百韵》 公含天资得具美,出文入武材谟全。
近代:柳亚子 《放歌》 我生胡不辰,丁斯老大邦。
现代:陈寅恪 《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 一抹红墙隔死生,皕年悲恨总难平。
谢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谢姓起源始祖
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改姓直勒氏
隋末唐初文学家谢偃(?—643年),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姓。
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春秋鲁有谢丘章。战国以后再也不见史料记载。
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山西省太原人。东汉末,大鸿胪谢服,奉旨出征。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将其改姓射名咸。从此谢服及其谢子登、谢援便不再姓谢而姓射了。
源于蒙古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于满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谢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谢的人至少有72个,总人口大约在870万。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著姓。明初入台湾。由于谢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所受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长足地发展,尤其在宋、元、明时期,谢姓在赣闽浙粤湘苏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一、谢(謝)xi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2、《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
3、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旧唐书·文苑传》云:“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望出陈留、会稽。
4、后或改为“射”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5、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
6、藏族之谢姓,则出自“谢资”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谢”。
7、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孩”音变而为“谢”,遂以为氏。注(5)——(7)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清代有谢希逸。
二、谢(謝)
谢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
谢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
2、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
5、台湾土著、蒙古、土家、苗、彝、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谢姓名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
郡望:会稽、陈留。
变化: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
其他: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