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阮ruǎn(ㄖㄨㄢˇ)
⒈ 〔阮咸〕一种弦乐器,柄长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现亦有三根弦的。传说因中国晋代人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简称“阮”。
⒉ 〔大小阮〕中国晋代阮籍和他的侄儿阮咸并有盛名,同为“竹林七贤”,世称“大小阮”。后“小阮”用作侄的代称,如“贤阮”。
⒊ 姓。
扬yáng(一ㄤˊ)
⒈ 簸动,向上播散:扬水。扬场(cháng )。扬汤止沸。
⒉ 高举,向上:扬手。扬帆。趾高气扬。扬眉吐气。
⒊ 在空中飘动:飘扬。
⒋ 称颂,传播:扬言。扬威。颂扬。扬弃。扬名。
⒌ 姓。
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张骞。
先秦:佚名 《皇矣》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唐代:杜甫 《绝句四首》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唐代:骆宾王 《咏怀》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
唐代: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
君见途穷哭,宣忧阮步兵。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搜扬好古士,一以罄云水。
魏晋:潘安 《西征赋》
砰扬稃以振尘,繣瓦解而冰泮。
唐代:李白 《东海有勇妇》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唐代:骆宾王 《帝京篇》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姓氏起源
据载,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为伯爵,史称郇侯、郇伯,建立郇国(Xún 音)。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被晋国晋武公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郇氏是当世稀姓,人口数量较少。一般来说,自春秋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绝大部分郇姓先祖都生活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尤其是山西省的中南部,即古代的绛州或晋阳府。元明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明初的数次大移民,郇姓先祖大规模外迁至河南东北部、江苏中北部、山东中西部、陕西与甘肃等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几个较大群落。
据青州《郇氏祖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钢、铃、镇、铎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三人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除青州本地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也有分布,人丁旺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一、郇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景县、辛集,山东之平度、东平、昌乐、龙口,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绛、临汾,甘肃之酒泉、徽县,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苑》曰:“周文王子封郇。晋武公灭郇以赐大夫原氏,是为郇叔,因氏。”望出平阳。
二、郇x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辛集,辽宁之昌图,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云:“周文王之子封郇侯,其后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周文王子封郇,晋武公灭郇,以赐大夫原氏,是为郇叔,因氏。”此则以邑为氏,出自原氏。望出平阳。古之郇国(邑)在今山西临猗。一音huán,亦现行姓氏。汉代有郇越;明代有郇旃,洪武进士;又有郇存,正德安庆府推官。
三、郇
郇姓分布:宋时淮南、清时河东等地均有此姓。现仍有此姓。
郇姓起源: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康熙字典》。
郇姓名人:
郇模,唐时晋州人,模一作谟。郇存正,明时益都人,累官太原丞。
郡望:绛州,见《广韵》。
四、郇
郇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郇姓起源: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郇(故城在今山西临猗西南),为侯国,后灭于晋,晋武公以赐大夫原氏,是为郇叔,因氏。
郇姓名人:
郇越,汉时太原人,与弟郇相,并举州郡孝廉茂才。
郡望:平阳。
变化:一作〔〕。亦作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