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冒子睿

首页 > 冒子睿

冒子睿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ruì(ㄖㄨㄟˋ)

⒈  深明,通达:睿智。睿哲(明智,英明)。

⒉  古代颂扬帝王用语:睿旨。睿览(御览)。

名字诗词来源

宋代:胡仲弓 《晋安城东温泉》 人间何福能堪此,好与天家浴仙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秘思,骋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唐代:元稹 《望云骓马歌》蒙尘天雨泣,巉岩道路淋漓湿。

唐代: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退想于陵,三咽资李螬。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当时布衣士,亦作天客。

唐代:张绍 《冲佑观》 哲英断,雄略神智。

唐代:韦安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姓氏起源

冒姓主要源自:风姓、子姓、芈姓、姬姓。

冒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氏之子汤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伏羲氏驾崩后,葬于山阳高平(山东金乡县),其墓曰:“太昊陵”,每至农历2月2日“龙抬头”之日,中华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伏羲氏有十子,均以太阳鸟为图腾,史称“十日族”。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因伏羲氏为汤古氏之子,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在史籍《海外东经》中考证道:“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早临水而居曰“汤”,所以十日族以汤为姓氏。

在民族分衍的过程中,汤姓的后裔子孙在西周初期有被周公姬旦封居于冒邑者(今安徽宿州砀山),后即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冒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风姓冒氏读音作mào(ㄇㄠˋ),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

冒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诸侯冃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该支冒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氏族。根据殷墟卜辞的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时期,就有一个叫“冃”的方国存在。冃国人以方国名称为氏,称冃氏,古“冃”字就是“冒”字,因而冃氏即冒氏。冃国(冒国)一直到西周时期还存在,为伯爵诸侯国,其君主称为冒伯。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冒伯敦”就是冒国的彝器。该支冒氏一族虽然在历史上少有记载,但传世至今的汉朝私印中就有一个叫“冒侗”的人,被记载在清朝金石大家汪静山所撰著的《金石大字典》中。

到了北宋治平中期(公元1064~1067年),江苏如皋地区就有一位叫“冒敬臣”的人,在朝廷中担任大理寺丞的要职。由于唐朝中叶以后北方藩镇割据,加之唐末黄巢起兵,北方山西、山东、河北一带士民纷纷南迁,如皋的冒氏一族很可能即是唐末移民的后裔。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如皋冒氏,自宋至今为茂族。”说明了唐末五代至宋朝时期,如皋冒氏已是望族。该支子姓冒氏读音作mào(ㄇㄠˋ),尊奉冒伯为得姓始祖。

冒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蚡(棼)冒,属于以先祖名字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韩非子·和氏》、《外储说左上》等的记载,在楚武王之前有楚厉王,被楚武王追称为“楚蚡冒”。又据史籍《战国策·楚一》记载:“棼冒勃苏”,楚有棼冒氏(棼冒即蚡冒),后简改为冒氏。按史书记载:楚蚡冒,原名熊眴,熊霄敖长子,在位始启濮,“开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陉隰。若敖氏娶妻于云,生斗伯比,楚国始有斗氏。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厉王十七年,公元前701年),楚蚡冒被其弟熊通杀死(一说熊通杀蚡冒之子)。

再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楚,如皋冒氏,自宋以来,世为茂族。望出荥阳。”。又据史籍《国语·郑语》记载:周平王姬宜臼时“秦、晋、齐、楚代兴”,“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可见在蚡冒执政时楚国曾向百濮之地拓土,有较大发展,韦昭注称蚡冒为“楚季紃之孙、若敖之子熊率”,世次及名字均与此不同。只有该支芈姓冒氏的姓氏读音作wèi(ㄨㄟˋ),尊奉楚蚡冒为得姓始祖。

冒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江苏泰州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冒氏自述是受姓于元末明初。当时居于泰州的蒙古贵族德新,篾儿吉特氏,为避兵乱,将其子改汉姓为冒氏。篾儿吉特·德新的长子叫冒致中,被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妥督丞相,冒致中拒而不受,从孟渎渡江逃至如皋东陈河西“家焉”,是为如皋河西派冒氏始祖。其次子叫冒启之,仍居泰州,是为泰州冒氏始祖;第三子冒桧从泰州迁到天长,后经常熟至如皋东部的陈河东“家焉”,是为如皋河东派冒氏始祖。从此,在江苏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在家谱文献《冒氏宗谱》中规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计,至今有三十多世子孙了。

篾儿吉特·德新是蒙古族冒氏的始祖,但他在冒氏家庙只能接受兼祭,却上不了冒氏宗谱,因此在该支《冒氏宗谱》的世系图表中,没有篾儿吉特·德新的名字。该支冒氏读音作mào(ㄇㄠˋ),尊奉。

冒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属下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于则,传说是远古黄帝时期的臣子,他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从此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其功勋巨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于则,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于氏,世代相传至今。于氏族人通常皆尊奉于则为得姓始祖。于氏一族传至明朝中期,有一著名的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于谦升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公元1449年)秋季,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裹胁下盲目出兵,却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主力军覆没、皇帝被俘,引起整个大明王朝的混乱和恐惧,大臣们纷纷提出退守次都(今江苏南京)。在此紧要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地拱推明英宗的弟弟明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明景帝即位之后,晋升于谦为兵部尚书,率勤王之军击败了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乘明景帝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在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被害时刻“卯时”改姓为卯氏、或依“卯”字之古义称冒氏,以牢记“自古忠臣无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为官,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该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于则、于谦为得姓始祖。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山东、山西

一、m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平度,山西之晋城,甘肃之永登,上海之松江,江西之宜丰,湖南之冷水江,四川之长寿、合江,云南之邱北,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楚蚡冒之后。如皋冒姓,自宋至今为茂族。”此当系出芈姓;

2、一云:“为媢姓所改。”元代有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使;明代有冒政,都御史,巡抚宁夏;清代有冒襄,如皋人。

二、

冒姓分布: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台湾一带,但人数不多。

冒姓起源:

1、春秋时楚王蚡冒之后,以名为氏。

2、冒姓出自卫氏。

3、为姬姓所改。

冒姓名人:

冒致中,元时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丞。

郡望:荥阳。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