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亦yì(一ˋ)
⒈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亦无不可。亦步亦趋。
⒉ 又:“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⒊ 不过,只是:“王亦不好土也,何患无士?”
⒋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亦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⒌ 姓。
泽zé shì(ㄗㄜˊ ㄕˋ)
⒈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⒉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⒊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⒋ 洗濯。
⒌ 汗衣,内衣。
⒈ 古同“释”,解散。
名字诗词来源
宋代:马俌 《水月亭》
魄死泽困与尔言,夜游倚声妮裳护。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
唐代: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弋林驱雀鷃,渔泽从鳅鱽。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严霜冻大泽,僵龙不如蛇。
魏晋:潘安 《西征赋》
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
宋代:辛弃疾 《六州歌头》
荡空蔼,开绝境,云梦泽,饶八九,不须吞。
姓氏起源
英姓主要源自:偃姓。
相傳英姓族人源出有二:
通志氏族略: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古国名为氏。
《史记》记载:英姓后人有改为廖姓。
现分布山东省鲁南一带有几千人,族谱记载明代为避倭寇从东海迁徙而来。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大兴镇涝枝街、西后涝枝、大沈埠、小沈埠、英高埠大多姓英,临沭县石门镇后羽阴村也大多姓英。
明,清两代有西安等地为官者。现陕西南部地区也生活着一支英氏后人,其来历待考,江西省鄱阳湖一带也有英姓族人。
广东江门市白石乡和杜阮镇有英姓分布,广东阳江市也有上千英姓分布,阳江和江门两地相邻,海南也有英氏族人。
河北邢台也有英姓族人,约三四百之多,相传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山东省临沂市大龄镇后洞门河东村也有一之,现整十代百余人,据说有一母子从东海逃荒至此。
河北省东光县南下口镇鹿林张村也有英氏族人三百多人。
江苏宿迁黄墩镇的一个叫英庄的地方,里面住的全是英姓的人。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泉子沟村、英家疃村、甘霖庄村、东王官疃村,费县上冶镇,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东单村均有英姓族人。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有英姓的人,约100人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燕窝村有几十户英姓。
吉林省英氏族人,约有几十人。
一、英yī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平邑、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景谷等地有分布。汉、藏、锡伯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封国於英,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晋陵。古英国,春秋时属楚,其地在今安徽之英山县东北。
2、锡伯族之英姓,则由英都哩氏所改。盖取“英都哩”之首音谐以汉字“英”而以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汉代有英布,九江王;宋代有英秉臣;明代有英文受,永乐举人;又有英继善,洪熙举人,任知县。
二、英
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英姓起源:
1、系自偃姓。皋陶之裔仲甄封于英(故城在今安徽英山东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7,11, 12,17)。
2、清满洲八旗姓萨克察氏后改为英氏。
3、锡伯族英图里氏汉姓为英。
英姓名人:
英秉臣,宋时洪州人,登科。
郡望: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