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qīng(ㄑ一ㄥ)
⒈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风清。
⒉ 安静,不烦:冷清。凄清。清闲。清静。清淡。清幽。清谧(宁静)。
⒊ 单纯不杂:清唱。清茶。
⒋ 明白,明晰:清楚。清晰。清醒。清通(文章层次清楚)。清亮。
⒌ 一点不留,净尽:清除。肃清。清剿。清洗。清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⒍ 整理,查验:清理。清查。清点。清仓。
⒎ 详细登记:清册。清单。
⒏ 公正,廉洁:清廉。清正。清官。清绩。
⒐ 洁净,纯洁:清洁。清爽。冰清玉洁。
⒑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清高。清绮。清雅。清操。清介(清高耿直)。清望(清白高尚的声望)。清识(高明的见识)。
⒒ 太平,不乱:清平。清泰。清和。
⒓ 中国朝代名:清代。清宫秘史。
⒔ 姓。
华huá huà huā(ㄏㄨㄚˊ ㄏㄨㄚˋ ㄏㄨㄚ)
⒈ 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⒉ 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
⒊ 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⒋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⒌ 奢侈:浮华。奢华。
⒍ 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
⒎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
⒏ 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
⒐ 指时光:年华。韶华。
⒈ 〔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⒉ 姓。
⒈ 古同“花”,花朵。
唐代:白居易 《筝》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宋代:胡仲弓 《晋安城东温泉》 曾闻前代有华清,玉龙活动真妮惊。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唐代:权德舆 《书绅诗》 渊木苟端深,枝流则贞清。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既非格猛兽,未可轻华发。
宋代:马俌 《水月亭》 采华食叶为玉仙。
南北朝:鲍照 《代放歌行》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
魏晋:潘安 《西征赋》 眺华岳之阴崖,觌高掌之遗迹。
赛姓赛姓起源一
源自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
赛姓赛姓起源二
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松清真寺教长赛亦迪·哈马鲁丁(赛孝祖)之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阿拉伯人赛亦迪·哈马鲁丁传教入中原,在西安的化觉巷清真寺出任教长,回族民众都尊称他为“赛孝祖”。至今在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的殿内,依然悬挂有明太祖朱元璋颁赐的《百字赞》与明成祖朱棣颁赐当时主持寺院教长赛亦迪·哈马鲁丁的匾额。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后,赛亦迪·哈马鲁丁又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松江清真寺教长。
在赛亦迪·哈马鲁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书记载:“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氏回族。”
赛姓赛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赛音诺颜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绰罗斯氏,源于明朝中期蒙古最强大的厄鲁特部中的外扎萨克都尔伯特部、赛音诺颜部二旗,这两旗蒙古部落的姓氏皆为绰罗斯氏,世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olos Hala。在明朝末期的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了著名的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其后,赛音诺颜部的一部分族人归入喀尔喀蒙古,一部分则依然留在厄鲁特蒙古,其中即有冠汉姓为赛氏、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通赛理氏,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ngsa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赛氏、童氏。
赛姓赛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满族赛音萨尔图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赛音萨尔图氏,满语为Saiynsartu Hala,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所冠汉姓即为赛氏。
⑵.满族布赛氏,满语为Busa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以后多冠汉姓为赛氏、布氏等。
赛姓赛姓起源五
源于汉族赛姓。在山东文登,有汉族赛姓,其祖上皆为回族,因远离回族区,只得与周围汉族通婚,变为汉族。
赛姓赛姓起源六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塞蒲里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共有一百十五个姓氏,分白号姓氏、黑号姓氏两部分,分为四大支系。白号之姓属于贵族,身份比较高贵,共分三个支系,九十九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十六个姓氏。其中的白号塞蒲里氏,以姓为氏,在金国灭亡之后的南宋、元朝时期,即有一部分族人冠汉姓为赛氏、柴氏,其赛氏为中国赛氏之始,很早即分别融入蒙古族、汉族之中。
其余的女真塞蒲里氏族人则退归海西地区,成为后来满族赛密哷氏,满语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明末清初成为满洲巨族。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赛氏、柴氏等。
赛姓赛姓起源七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南阳有赛氏。回族中的赛氏,起源于元朝,始祖为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伊斯兰教领袖。实际上,赛典赤·赡思丁为中亚布哈拉汗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哈拉州首府,位置在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
在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归真后,忽必烈谥封其为咸阳王。其五子二十三孙被赐汉姓十三个,分别为:赛氏、纳氏、马氏、撒氏、哈氏、沙氏、速氏、忽氏、闪氏、保氏、木氏、苏氏、郝氏,自此,回族中始有赛氏一族,而且成为回回十三姓之一的著姓。至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下诏镇压西南、西北地区的回族起义,即著名的“灭回”,激起了回族民众的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后来这十三姓回民在满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下,被迫分居于全国各地,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诸多姓氏。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南阳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一、赛(賽)sài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围场,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辽宁之清原,湖北之武昌、洪湖,湖南之冷水江,安徽之贵池,云南之陇川、邱北等地均有。汉、回、彝、藏、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万姓统谱》云:“南阳有赛氏。”
2、又注:“一云:金赛刺之后。”此当出自金代女真族。
3、回族之赛姓,乃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之后(按:姓名为阿拉伯语之音译:赛典赤,汉意为荣耀的圣裔;瞻思丁,意为太阳;乌马尔,乃长寿之意),或取其名之首音谐以汉字“赛”而为姓。明代有赛从俭,文登人,三河知县;清代有赛枝大,任恩安知县;又有赛清柱,任把总。
二、赛(賽)
赛姓分布:台湾、湖南桃源、云南镇雄、师宗、北京、新疆昌吉、巩留等地均有此姓。
赛姓起源:
1、汉族姓。亦见《姓苑》。明时河南南阳府有赛氏。
2、匈奴以赛典(亦称赛典赤)为贵族,后有赛氏。
3、金时有赛剌者,其后以赛为氏。
4、回、蒙古、锡伯、维吾尔等民族均有此姓。
赛姓名人:
赛玉,明时山东文登县靖海镇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