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雷léi(ㄌㄟˊ)
⒈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雷电。雷鸣。雷动。雷雨。雷霆。雷厉风行。
⒉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鱼雷。布雷。扫雷。雷管。
⒊ 〔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雷雷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⒋ 姓。
云yún(ㄩㄣˊ)
⒈ 说话,引文: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云云(如此,这样;引用文句或谈话时,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
⒉ 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⒊ 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行云流水。云蒸霞蔚。
⒋ 指中国“云南省”:云腿(云南省出产的火腿)。
名字诗词来源
宋代:胡仲弓 《晋安城东温泉》
起来无力著纤裳,冰肌缥缈轻云香。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吾欲斧其吭,无雷动幽蛰。
唐代:张绍 《冲佑观》
云生林楚,雷绕藩墙。
清代:彭孙贻 《石塘观潮》
宛转金堤饮白虹,雷霆当昼㙳晴空。
唐代: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熙熙釂酬笑语言,雷公擘山海水翻。
唐代:白居易 《筝》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宋代:方蒙仲 《和刘后村梅花百咏》
此是梅花真实相,谁云骚不品梅花。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寒风积,愁云繁。
唐代:李山甫 《牡丹二首》
静女不言还爱日,彩云无定只随风。
姓氏起源
战姓主要源自:姬姓。
战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
其姓源分杂繁复,不可一举。
战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另一说为芈战,有待考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到战国时期,滕国有毕氏族人名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
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史称战氏正宗。
战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属臣单公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战氏,原为宋朝年间山东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为单氏。时族中有人为官,后遭奸人所害,宋朝皇帝下令满门抄斩。幸得朝廷内友人之报讯,一部分家人得以及时逃脱。
为避奸人追杀,同时痛记家族人等被杀戮,该单氏族人遂在本姓“单”旁加一“戈”,从此改为战氏。
战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少子姬臻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期家中有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害,全家遭难,唯家中有哥仨逃出。为避奸人追杀,亦痛记家族人等被怨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而为“战”。继而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
战龙,战虎,战青后逃难至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迁逃期间战青失踪,战龙,战虎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有在清朝末期迁播至山东、辽宁等地区者。
战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战氏、雷氏等。
战姓起源六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人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西魏文帝大统八年(公元542年),“突厥”这一民族称谓始见于史籍《周书·宇文测传》。突厥,是隋、唐时期活跃在大漠与西域的游牧民族,原来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统辖的部落联盟。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在西魏政权中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中的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会访西魏王朝,是为突厥与中原王朝正式交往之始。其后,突厥民族中的杰出首领阿史那·土门以得到西魏王朝的支持为事业起点,先后降服了相邻的匈奴分支铁勒部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之后开始着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民族的柔然汗国贵族。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
西突厥灭亡之后,绝大多数族人归附大唐王朝,其中一部分族人被唐朝安置在营州地区(今辽宁朝阳)生息繁衍。突厥人崇尚英勇,尊奉拜火教神祇轧荦山,并将轧荦山视为战神,许多营州地区的突厥女子在婚后皆至居处的最高山(凤凰山)祷拜轧荦山,得子后多取名为“轧荦山”,汉义即“战士、战将、战神”,其后逐渐融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后多有取汉化姓氏者,即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就有著名的康国人之后安禄山(亚力山大·轧荦山、康阿荦山)的后裔子孙,安禄山的母亲就是西突厥中的阿史德部族女巫师。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五常县、通河县、双城市、伊春市、绥化市绥棱县、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七台河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沧州市吴桥县、承德市隆化县、衡水市故城县、邢台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松原市、敦化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汪清县、四平市双辽县、通化市、舒兰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陕西省,辽宁省的沈阳市、营口市盖县、丹东市、朝阳市、大连市、本溪市、朝阳市、瓦房店市、铁岭市西丰县、营口市、北票市、抚顺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林西县,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张店区、临沂市莒南县、日照市东港区、莒县、五莲县、菏泽市巨野县、济宁市梁山县、微山县、枣庄市、烟台市黄县、牟平县、莱州市、栖霞市、莱阳市、招远市、龙口市、潍坊市临朐县、威海市荣成市、德州市禹城市、德州市宁津县、德州市齐河县、泰安市东平县、滕州市、潍坊市安丘市、青岛市胶州市、青岛市即墨区、青岛市莱西市、东营市广饶县,山西省的长治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连云港市东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湖南省的怀化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恩施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的珠海市、深圳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战氏族人分布。
登州:即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的蓬莱市。唐武则天时置,治牟平(今山东牟平)唐神龙年间迁蓬莱。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莱。登州古城,自有史料记载,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自那时起,古城人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人间仙境在这里曾留下齐威宣王、燕昭王遣人来此寻仙药的传说和秦始皇汉武帝御驾蓬莱觅神山的足迹;传颂着美丽动人的八仙过海的故事;记载了历代名将廉吏爱国爱民、创业守成的史诗。港口要塞登州古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放港口和联通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是外捍辽朝,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自唐朝时期便与明州、扬州、泉州并称中国四大开放口岸。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隋朝大业四年(戊辰,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也是从古登州港出发横渡到日本。到了唐朝,从唐贞观四年(庚寅,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鲜先后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多达数千人次。他们相继从登州港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前往唐都长安。日本著名高僧圆仁随“遣唐使”从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学九年,在登州居住了两年。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玄藏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这本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书中对登州的地方行政、经济以及唐时登州的物价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朝时期,蓬莱为登州属般阳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属莱州府,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直隶州;明洪武九年(丁巳,公元1377年)升为登州府。登州即是今蓬莱。登州下辖八县:蓬莱县在明洪武元年省入登州,明洪武九年复置蓬莱县仍为倚郭,西北沙门岛有巡司,南朱高山下为高山巡司,东南有杨家店巡司;黄县在西偏南有马停镇巡司;福山县在西北有孙夼镇巡司;栖霞县;招远县在元朝时期属般阳路莱州,到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西北有东良海口巡司;莱阳县在元朝时期属般阳路莱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改属登州府,东南有行村寨巡司;宁海州在元朝时期为直隶州,明洪武元年降为散州,改属莱州府,并省倚郭宁海县入州,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文登县在北有辛汪寨巡司,东北有温泉镇巡司,东南有赤山镇巡司。
登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蓬莱堂、觅神堂。
一、战(戰)zh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东平、鱼台、平度、平邑,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毕战之后。又,或主战阵之官以官为氏。”毕战,战国时滕文公臣。东汉有战兢,谏议大夫;五代时有战贻庆;宋代有战仲恭,司法参军;明代有战正,举人,其侄翔,训导,以孝闻。
二、战(戰)
战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战姓起源:战国时滕文公闻孟子言古井之法,使战(即毕战)主其事。毕战之后有战氏;又或主战阵之官者,以官为氏,见《姓氏寻源》,亦见《姓苑》。
战姓名人:
战兢,东汉初谏议大夫。
郡望: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