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字义解释
梓zǐ(ㄗˇ)
⒈ 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宫(皇帝的棺材)。
⒉ 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
⒊ 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íng )。
⒋ 指故里:梓里。桑梓。
⒌ 姓。
铭míng(ㄇ一ㄥˊ)
⒈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⒉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⒊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归诚慰松梓,陈力开蓬蒿。
唐代: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
先秦:屈原 《招魂》
铿钟摇簴,揳梓瑟些。
明代:徐祯卿 《在武昌作》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唐代: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清代:李慈铭 《盂鼎铭拓本为伯寅侍郎赋》
粲粲孟鼎铭,吴陈考已备。
唐代: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
宋代:白玉蟾 《茶歌》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唐代:李白 《古风》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姓氏起源
原姓主要源自:赵姓、妫姓。
1、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2、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先轸生先且居,先且居生先克,先克生先榖,先榖在邲之战失利后,担心将来国君会找他算账,为防不测,竟于前596年率领鲜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后阴谋失败,晋景公大怒,杀先榖,族灭其家,显赫一时的先氏凋零了。
3、出自赵姓。晋文公将原地分给赵衰,赵衰有儿子原同。
赵同,嬴姓,赵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为氏,别为原氏,又被称为原同、原叔,是赵衰与赵姬的儿子,赵盾的弟弟,赵括、赵婴齐的哥哥。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4、出自妫姓,为舜的后裔。庄公二十七年,有陈国原仲。
5、源于蒙古族,在元朝忽必烈征讨云南(一说豫南,河南安徽交界)时,部分蒙古军人由于厌倦战争等原因,定居于此,并在短时间内迁至四川,朱元璋开创大明朝后,在全国彻查元朝蒙古后裔,为躲避追查,遂改姓原,一为纪念元朝(谐音元),二为纪念来自草原。洪武十三年,从四川省峨眉县杏花村迁居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在四世期间,原德润、原德玉兄弟分家,原德润迁往沙河一带定居,原德玉则向莱北迁移,定居于单山一带。
历史上原姓的分布与迁徙
发源于黄河北岸的原姓,一直活动在河南地区,后向东迁移进山东,向南进入河南南部。汉、晋时期,原姓西挺甘肃。明朝时期,原姓大约有1万4千人,原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原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当代原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原姓的人口大约有27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七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山东三省,山西为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原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福建、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陕、冀京津大部、鲁豫鄂、江苏北部、安徽大部、赣湘北端、广西南端、重庆大部、四川东北、甘宁东部、内蒙古中部、辽宁南端,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7%,居住了大约74%的原姓人群。
一、原y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围场,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於河内,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庄公,世为周卿士,故以邑为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国而以本国为氏者。”此以邑(国)为氏,系出姬姓。
2、或为先氏所改。《姓氏考略》据《姓氏急就篇·注》称:“周文王子封於原,为原伯。晋灭之,封先轸,号原轸,其后并姓‘原’。”春秋鲁有原元、原壤、原宪,孔子弟子;陈有原仲;晋有原轸(按:原轸,《中国姓氏大全》引作“原珍”,误);汉代有原涉,茂陵人;唐代有原复;明代有原性,蒲城人,德安府同知;清代有原济、原良。
二、原
原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原姓约占全国汉族原姓人口92%。
原姓起源:
1、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号原伯,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
2、春秋时晋灭原,以封先轸,因号原轸,其后以邑为氏。
3、后唐明宗时有蕃人锡里扎拉,赐姓原名知感,见《旧五代史》。
原姓名人:
原繁,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