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洋yáng(一ㄤˊ)
⒈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⒉ 广大,众多,丰盛:洋溢。洋洋。
⒊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洋人。洋货。洋为中用。
⒋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洋结合。
⒌ 银元:大洋。洋钱。
唐代:白居易 《筝》 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宋代:胡仲弓 《晋安城东温泉》 美人含羞弄清泚,一朵芙蓉蘸秋水。
唐代:权德舆 《书绅诗》 心源一流放,骇浪奔长鲸。
宋代:释文珦 《惠莲峰诗以为谢》 寄我一诗辞缜密,言言皆自书中出。
南北朝:鲍照 《代放歌行》 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
唐代:来鹄 《圣政纪颂》 不知奸蔽,文失汪洋。
宋代:范仲淹 《岳阳楼记》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宋代:文天祥 《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宋代: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揭姓主要源自:芈姓。
揭姓揭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制称谓为氏。司揭,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官职,主要执掌和管理君王的旌旗仪仗队,自己则亲举华盖(王伞)。司揭在楚国是君王的贴身小官,属于内廷侍从类,不列官籍,但负责历代君王的威仪以显示国祚,职责重大。元至元~至正年间,元朝学者范椁在《赠揭景哲茂才别》中说:“司揭本楚官,子孙以官氏,揭阳汉建侯,氏(指揭氏)突出于史,回源而异流……驱与燕山市,路遇子揭子,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氏,及乎盱徒洪,着与揭阳通。以兹究其源,濒海而南东,南东烟涛恶,将身犯蛟鳄。远拜故侯坟,遗踪尚如早……”
明确指出司揭为楚国官职称谓,子孙以官名为氏。
“揭”,在这里是担、负、举的意思;而“司”,是掌管、负责之意。在历代司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先人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揭氏,后省文简化为揭氏、司氏等,或改为竭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揭姓揭姓起源二
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谒者,春秋战国时期设置此官,为国君掌管礼宾、消息传达的职责。秦、汉时期沿袭,负责宫中宾客及拜谒皇帝者传达通禀。到汉朝初期以后,郎中令系数的官员中就有谒者,在少府下属官中有中书谒者令,后改称中谒者令。郎中令的属员谒者,负责宾赞受事,员额多达七十人。这七十人的首领就叫谒者仆射,俗称大谒者。到东汉时期,称作中宫谒者,隶属大长秋管辖。到了晋朝、南北朝时期,朝廷设置了谒者台,属员叫通事仆射,负责引见臣下,传达使命。到后魏、北齐时期,称作中谒者仆射。隋朝时期设通事谒者,唐朝时期原称内谒者,后改为通事舍人,由宦官担任。以后到宋朝时期废黜,统称使者。
谒者,其后裔子孙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谒氏,后有字误而改称竭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揭姓揭姓起源三
一、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岭南地区的揭氏族人坚持认为,揭氏源于揭阳,是原来以官为姓的史氏,因官于揭阳,遂以揭阳为姓氏,后省改为单姓揭氏。这在中华姓氏史上是遗世独美,潮汕之光。《汉书·功臣表》文中有安道侯揭阳定”。广东大埔名贤温廷敬在《潮州福佬民族考》中记载:“潮州自秦朝史禄将率戍揭阳岭,后皆家焉。南粤为揭阳令降汉之史定,当即禄后,以官为姓者”。在文献《揭阳县志·宦迹》中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在文献《辞源》中“揭”词条注解:“姓,安道侯揭阳定之后,改为单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二千多年前的古揭阳县首任县令史定,是豫章郡郡令史焕之长子,秦末汉初时已任揭阳县令。汉武帝刘彻在征服南越时,“史定闻汉兵至,遂降汉。”因史定智勇超群,而被留用,“封为安道侯,仍任揭阳令。”后因史定自嫌“史”和“屎”谐音,而特别奏请汉武帝为其赐姓改名,刘彻遂以其原任官职所处为姓氏,赐其为复姓揭阳氏。此是潮汕揭姓起源,系为史改揭姓。
上述资料,说明揭氏源出于古揭阳县,原为复姓揭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揭氏,世代相传至今,代出名贤。
二、源于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阳县(今江西省宁都石城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在文献《辞海·文学分册》中注明揭斯为著名的元朝文学家(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著名的《豫章丛书》就是其诗文集,揭斯亦称其祖先因官揭阳,遂以揭为姓。此是江西揭姓起源。江西是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揭姓揭姓起源四
源于壮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氏,原居锡喇塔拉地区(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和武威一带,一说在今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一带即鄂尔多斯草原,待考)。元朝时期,济喇敏鄂玛特氏部族随驻广西地区。
元末明初,济喇敏鄂玛特氏所部为明军统帅沐国公沐英击溃,族众分散逃逸于岭南各地,后有以部落名称首二音之谐音汉字“揭”为汉姓者,称揭氏,后在明朝“改土归流”过程中逐渐融入壮族,成为今广西壮族揭氏。
揭姓揭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济喇敏鄂玛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满族济喇敏鄂玛特氏,袭用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的姓氏,满语为Gilaminemate Hala,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和武威一带,一说在今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一带即鄂尔多斯草原,待考)、上都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一带地区。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济喇敏鄂玛特氏族人中有取原姓氏谐音汉字冠改为汉姓揭氏、竭氏、济氏、吉氏、敏氏、鄂氏、玛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揭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远早于汉朝时期,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百五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四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2%左右。当今遍布岭南地区的揭氏族人,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朝年间撰著的方志《揭阳县志》中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西汉元鼎六年,汉军下番禺(今广东广州),史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归汉有功,于汉元鼎六年被汉武帝封为安道候,并以史定原来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岭南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族人的人口总数已近三十五万之众,其中仅广东省的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故址又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另外,揭氏族人自称有六十万人口,也是一个夸大不确之数。
揭氏族人现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洲、美洲等国家,这些揭氏族人不一定都是岭南揭氏一族,有许多都是源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吏司揭的后代。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偶一部分揭氏族人的族谱均称其始祖史定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之一。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广昌县: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的三个乡而成,迄今已八百余年的历史。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莲乡”。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农历二月,改建昌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至整个清朝,广昌均隶属建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广昌隶属江西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浔阳、卢陵、赣南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县由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4月复原建县,同年8月,广昌析出南部置赤水县。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9月,广昌与赤水两县合并为广赤县,10月,复名广昌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昌隶属宁都专区,1952年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改属抚州专区,1954年7月改属赣南行政区。1983年8月,广昌划入抚州地区。
揭阳县:揭阳县是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从建制沿革上看,揭阳建制早于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领四县:龙川、番禺、揭阳、博罗。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复置南海郡,辖揭阳、龙川、番禺、博罗、中宿、四会等六县,史定任揭阳县令。以后几经复废,至南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又复置揭阳县。至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地级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广昌堂:以望立堂。
揭阳堂:以望立堂。
一、揭jiē
现行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武昌、老河口,江西之金溪,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江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为复姓揭阳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汉揭阳定之后,改为单姓。”唐代有揭镇,青州刺史;宋代有揭秀实,政和进士;元代有揭傒斯,翰林学士,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明代有揭稽,都御史,兵部待郎;又有揭魁,成化进士。
二、揭
揭姓分布: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
揭姓起源:汉时揭阳定之后,改为单姓。汉武帝时,定以南越揭阳令降,封安道侯。
揭姓名人:
揭镇,唐时青州刺史。
郡望: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