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诗词来源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梁王不悦,游于兔园。
唐代: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踉跄辞束缚,悦怿换煎熬。
魏晋:陆机 《叹逝赋》
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
魏晋:陆机 《文赋》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明代: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唐代:李白 《古风》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宋代:范成大 《破阵子》
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
宋代: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南北朝:吴均 《与朱元思书》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宋代:曾几 《苏秀道中》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姓氏起源
后姓主要源自:姬姓。
后氏大体有两个来源:
出自姬姓,是由以地为氏的“郈氏”简化而来。据《世本》和《潜夫论》两本书的记载,西周时鲁国十二任君主鲁孝公的八世孙成叔(一说是孝公之子公子巩时就已受封),受封于郈邑,其后代便以邑为氏,称“郈氏”,后来又去邑旁(阝)即为“后氏”。
战国时齐国有任太史名叫敫,他的女儿为齐襄王的王后,因此被襄王赐为“后氏”。
后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八位门阀。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的著名的东夷部族首领也称太昊,太昊有个孙子叫後照,後照的后代形成了後姓。当代简写成后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后是两种姓,有不同的起源,后姓的渊源在于远古部落首领共工,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官职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龙的子孙取后土官的后字作为姓。而现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简写成后姓,不管怎么说,这两种姓都有荣耀而悠久的渊源。后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后姓名人,几乎全是山东人: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后处,是齐人;汉时传诗、礼之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后苍,为山东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样,后姓虽未发展成一个繁盛家族,但经过无数代的播迁和繁衍,其子孙早已遍布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间镇守岷州二十余年,号令严明,番夷畏服的名将后能,便是当时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肃岷县人。今四川省仪陇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湖南省宁乡县,安徽省宣城县等地,均有后氏人家。在文字应用上,“后”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后”氏与“後”氏的界限越来越小,今天有一些“后”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讹传而得的。现代“後”字多简为“后”字,但後氏与后氏,在百家姓的历史发展中,却各有不同的渊源。但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别于1379年和1378年从河州卫中分出设卫。洮岷地区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杨氏,岷州的赵氏、虎氏、后氏等。尤其以后氏为主。根据《岷州志》记载:古岷州地区的后氏分两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城及禾驮、中寨等乡镇,总人口大约6万人左右。根据新华社记者后志良调查,甘肃岷州地区后氏另一支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盛产当归的柏林乡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达滩村,总人口大约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从事当归药材种植、牦牛、绵羊养殖等。岷州后氏的始祖名后朵儿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时归附了明朝,委任为宣武将军,洪武十年受封为岷州卫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属民中在明代还出过受封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于1377年,十五岁时出家为僧,二十八岁时到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
今北京市,山东省的单县,四川省的仪陇县、巴中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湖南省的宁乡县、长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区、芜湖市、无为县、泾县、全椒县、淮南市,云南省的红河州个旧市、思茅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市溧水区、扬州市兴化市,河南省的濮阳县、信阳市商城县,湖北省的随州市、武汉市,甘肃省的兰州市等地,均有后氏族人分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自三代以来,祀为社神,子孙以‘后’为氏。”
2、其注引《潜夫论》云:“鲁之公族有后氏。”则此当系出姬姓。
3、又,“与‘郈’、‘厚’均通。”望出东海。
二、后(後)hòu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
2、《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系出太史氏,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后姓起源:
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见《风俗通》。
2、春秋时鲁孝公子之子公子巩封于郈(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
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见《路史》。
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东海。
变化:与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仪陇、宁夏固原、湖南宁乡、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传为太皞之孙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见《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後敏,明时太平府人,永乐进士,累官陕西布政司参议。
郡望:瑕邱,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