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蒯丽君

首页 > 蒯丽君

蒯丽君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lì lí(ㄌ一ˋ ㄌ一ˊ)

⒈  好看,漂亮:美丽。秀丽。明丽。绚丽。富丽。丽质(女子美好的品貌)。风和日丽。

⒉  附着:附丽。

⒈  〔高丽〕朝鲜历史上的王朝,旧时习惯上沿用指称朝鲜。

⒉  古同“罹”,遭遇。

jūn(ㄐㄨㄣ)

⒈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⒉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⒊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白居易 《筝》精神定,矜能意态融。

魏晋:潘安 《西征赋》 卫鬒发以光鑑,赵轻体之纤

唐代:骆宾王 《帝京篇》 三条九陌城隈, 万户千门平旦开。

唐代:张绍 《冲佑观》 日月天,山川镇地。

宋代:周麟之 《郊祀庆成》 碧瓦霏烟外,雕梁日边。

唐代:权德舆 《发硖石路上却寄内》几日路经此,应见悲翁相望心。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

宋代:释文珦 《惠莲峰诗以为谢》 旧诧邺侯三万轴,家所藏还有余。

唐代:元稹 《望云骓马歌》 王试遣回胸臆,撮骨锯牙骈两肋。

南北朝:鲍照 《代放歌行》 夷世不可逢,贤信爱才。

姓氏起源

蒯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蒯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个古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实际上是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所封赐,历经四个世纪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东征过程中被灭掉。

亡国之后,蒯国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蒯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晋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姬”得,能征善战,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晋国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有功,被晋文公封在故蒯国之地的涧水东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阳蒯乡),由此世称其为“蒯得”。

在蒯得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为得姓始祖。

蒯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庄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末期,国君主为卫庄公姬蒯聩,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子,为卫国太子。在卫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满,遂想刺杀她,不料刺杀失败,他因此出奔至晋国,后又转至齐国藏匿起来。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灵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卫灵公逝世,由于太子出逃在外,便由其孙姬辄出任卫国君主,是为卫出公。在得知父亲已死后,姬蒯聩潜回卫国,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在大夫良夫、孔悝立的扶持下夺取了儿子卫出公的君权,将卫出公赶到自己流亡的齐国,自己成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后庄公。

周敬王四十二年(卫后庄公三年,晋定公姬午三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晋定公悍然出兵干涉卫国,扶持卫中后废公姬般师的儿子姬起立位,是为卫君起,卫庄公则在次乱之中被属下己氏所杀。后世史家为了将卫灵公之子的卫庄公姬蒯聩与卫武公姬和之子的卫庄公姬扬区别开来,便将卫庄公姬扬称作卫前庄公,将卫庄公姬蒯聩称作卫后庄公。到了周敬王四十四年(卫君起三年,公元前476年),卫国大夫石曼尃将卫君起赶下台,迫使其也逃亡到齐国。卫出公又从齐国返回卫国为君,一直在位到周贞定王姬介十三年(卫出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

在卫出公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因忿晋弑祖,世代告戒绝不与晋源蒯得之系的蒯氏同祠共谱。

蒯姓起源四

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其工匠即称蒯缑,或缑工。

这在史籍《史记·孟尝君传·注》中有注释:“蒯草名缑,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饰,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后来多改以丝绦来缠绕剑、刀之握手,仍称其为“蒯缑”,属于精细工种,多为世袭。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蒯氏、缑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蒯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五位门阀。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一带。

今湖北省的襄阳市襄城区、宜城县、安陆县、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重庆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合肥市、寿县、六安市、芜湖市、安庆市,江苏省的徐州市、丹阳市、苏州市、盐城市滨海县、淮安市、宜兴市、沭阳县、扬州市江都区,河南省的郑州市、虞城县、洛阳市、商丘市、濮阳市、永城市,山东省的潍坊市、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成武县,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县、衡阳市、益阳市,山西省的朔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江西省的彭泽县,贵州省的贵定县,云南省镇雄县,广东省的怀集市、潮洲市,美国,德国等地,均有蒯氏族人分布。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襄阳堂:以望立堂。

辅国堂:南朝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一、kuǎi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宜丰,四川之长寿、郫县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风俗通》:晋大夫蒯得之后。又有蒉氏。同音。”蒯,春秋晋邑,以邑为氏。《古今姓氏辨证》亦载:“蒯,盖以食邑为氏,河南县(汉置县。今河南洛阳市西南)西南蒯乡是也。”望出襄阳。春秋时晋有蒯得,卫有蒯聩;汉代有蒯彻;唐代有蒯廉;宋代有蒯谔,又有蒯恩,淮陵太守;明代有蒯祥,吴县人。

二、

蒯姓分布:上海嘉定、广西柳江、山东新泰、台湾、安徽淮南、霍邱、江苏建湖、河南驻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蒯姓起源:

1、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蒯(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蒯乡),因以为氏。一说,晋大夫蒯得之后见《风俗通》。

2、系自姬姓。春秋时卫灵公子之子蒯聩,一作蒉聩,其后有蒯氏。

蒯姓名人:

蒯通,汉时范阳人,本名彻,楚、汉时说客。

郡望:襄阳。

变化:亦作蒯,。

其他:

《姓觿》引《地谱》谓商有蒯国;《穆天子传》有蒯伯綮,均误,此处蒯实为䣙字之误。参见䣙(Péi)氏。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