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qīng(ㄑ一ㄥ)
⒈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风清。
⒉ 安静,不烦:冷清。凄清。清闲。清静。清淡。清幽。清谧(宁静)。
⒊ 单纯不杂:清唱。清茶。
⒋ 明白,明晰:清楚。清晰。清醒。清通(文章层次清楚)。清亮。
⒌ 一点不留,净尽:清除。肃清。清剿。清洗。清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⒍ 整理,查验:清理。清查。清点。清仓。
⒎ 详细登记:清册。清单。
⒏ 公正,廉洁:清廉。清正。清官。清绩。
⒐ 洁净,纯洁:清洁。清爽。冰清玉洁。
⒑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清高。清绮。清雅。清操。清介(清高耿直)。清望(清白高尚的声望)。清识(高明的见识)。
⒒ 太平,不乱:清平。清泰。清和。
⒓ 中国朝代名:清代。清宫秘史。
⒔ 姓。
正zhèng zhēng(ㄓㄥˋ ㄓㄥ)
⒈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⒉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⒊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⒋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⒌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⒍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⒎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⒏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⒐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⒑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⒒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⒓ 姓。
⒈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宋代:李石 《同邓使君赏双头牡丹》 不碍清净眼,粉黛眩青亦。
宋代:柳永 《法曲献仙音(小石调)》 每恨临歧处,正携手、翻成云雨离拆。
宋代:杨友夔 《松江》 适从城中来,始觉秋气清。
明代:王守仁 《水滨洞》 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
唐代:李白 《古风》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清代:郑燮 《念奴娇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宋代:陈藻 《题黄子正易轩》 正形五画为五马,马字依稀易字写。
唐代:杜甫 《可叹》 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现就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铭文和史记为史料,以一九八九年续谱为依据,将鲁氏来源叙述如下:
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之铭文是以距今300万年人类出现,到公元一九九九年止,甬道全长262米,用十八万文字慨括了中华民族从孕育到启蒙、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历史的长河。
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能绵延长久,不曾中断。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一九八九年续谱从轩辕时起记载鲁氏起源,现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至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开始记述。
公元前2720——前2680年。史载,此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时世费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吃)尤战于涿鹿,擒而杀之。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相传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为文明之肇始。黄帝妃嫘祖始劝蚕。
公元前2560——前2520年
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专须)。颛顼以后相继有帝喾高辛氏,帝尧、帝舜等五帝。舜禅位于禹,禹禅位于益,但天子位终为禹子启所得,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
据宗谱记载自黄帝至周公旦共二十世,相传1439年(公元前2520——前1081年)
公元前1080——前1061年,史称文王受命之年。
公元前1060——前1041年,文王受命九年而卒。太子发即位,是为武王。武王以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毕公等为辅佐。武王二年有疾,周公为之折寿,有《金滕》传世。武王四年卒,子诵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元年,王年少,周公摄行政当国。
公元前1040——前1021年,成王三年,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三监之乱,灭薄姑,商奄和熊、盈等十七国。成王五年,周公制礼作乐。成王七年还政于成五。成王十一年,周公卒于丰,子君陈治东都。封周公旦子伯禽于商奄旧地曰鲁。(今山东省曲阜市)为鲁国第一代国君。后以国为姓,鲁姓由此而得。
公元前1020——前1001年,康王九年鲁公伯禽卒,即位三十一年,子考公酋立。(二君、二代)又四年考公卒,弟炀公熙立。(三君、二代)
据史记记载,焬公在位六年卒,子宰继位,是为幽公(四君三代)。幽公十四年,其弟氵费杀幽公夺位,是为魏公(五君三代)。魏公在位五十年卒,子擢即位,是为历公(六君四代)。历公在位三十七年卒,鲁国人立其弟具即位,是为献公。(七君四代)。献公在位三十二年卒,子濞即位,是为真公(八君五代)。
公元前856——前827年,周宣王元年,鲁真公卒,即位29年。传弟敖即位,是为武公(九君、五代)
公元前826——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卒,即位十年,传子戏即位,是为懿公(十君、六代)。
公元前815——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鲁懿公被兄子伯御攻杀,懿公即位九年,伯御自立为君。(十一君、七代)
公元前806——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宣王征鲁,杀伯御,伯御即位十一年,以懿公弟称为君,是为孝公。(十二君、六代)
公元前795——前769年,周平王二年,孝公即位二十七年卒,子惠公费湟即位。(十三君,七代)
公元前768——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鲁惠公卒,即位四十六年,太子年幼,庶子息姑即位,是为隐公。(十四君、八代)鲁隐公元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而终于鲁哀公十四年,此书为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鲁隐公五年,《春秋》云,九月“螟”,是我国螟害最早记载。
公元前722——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鲁大夫翬杀国君隐公,隐公即位十一年,隐公弟允即位,是为桓公。(十五君、八代)鲁桓公五年。《春秋》云,“秋螽”,是我国蝗灾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711——前694年,周庄王三年,齐襄公杀鲁桓公,桓公即位十八年,桓公子同即位,是为庄公。(十六君、九代)
公元前693——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卒,即位三十二年。庆父拥立庶子启方,是为闵公。(十七君、十代)
公元前661——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鲁庆父杀闵公,即位二年,僖公申立。(十八君、十代)
公元前659——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鲁僖公卒,即位三十三年,鲁文公即位(十九君、十一代)
公元前626——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鲁文公卒,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即位,(二十君、十二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中国田亩税开始。
公元前608——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卒,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即位。(二十一君、十三代)
公元前590——前573年,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卒,即位十八年。鲁襄公即位。(二十二君、十四代)鲁襄公十一年,鲁国作三军,“三桓”三分公室,所取税收制度各有不同。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72——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卒,即位三十一年,鲁昭公即位(二十三君、十五代)
公元前541——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卒于乾侯,即位三十二年,弟宋鲁定公即位(二十四君、十五代)
公元前509——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卒,即位十五年。子将鲁哀公即位。(二十五君、十六代)鲁衰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整理六经典籍,设私学,教弟子三千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岁。
公元前494——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狩猎获麟,鲁史《春秋》编年记事止。春秋时代终。
公元前480——前467年,战国开始,公元前471年,鲁哀公南朝越王勾践。公元前470年,鲁哀公归自越,与三桓为仇。公元前467年,周贞王二年,鲁哀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其子宁即位,是为悼公。(二十六君、十七代)
公元前466——前429年,周考王十二年,鲁悼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子嘉鲁元公即位(二十七君、十八代)。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巧匠鲁班约卒于此年。
公元前428——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鲁元公卒,即位二十二年,子显鲁穆公即位。(二十八君、十九代)
公元前406——前315年。周赧(南)王元年,鲁穆公卒,史记记载: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卒,子奋鲁共公即位,(二十八君二十代)。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屯鲁康公即位,(二十九君二十一代)。康公在位九年卒,子晏鲁景公即位,(三十君二十二代)。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卒,子叔鲁平公即位,(三十一君二十三代)。平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贾鲁文公即位(三十二君二十四代)。
公元前314——前274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鲁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鲁顷公即位(三十三君、二十五代)。
公元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鲁顷公即位十八年,被楚考烈王灭鲁,迁鲁举于莒,周赧王卒,周统绝。周相传824年。鲁国传784年。(从伯禽至顷公鲁灭)
顷公被贬后,鲁国姬姓贵族终止,以国为氏。因此顷公为鲁氏鼻祖。
这次溯源从公元前2720年轩辕之时起到公元前1080年,文王受命到公元前1060年,武王姬发即位,姬旦封周公,从公元前1040年伯禽授封鲁止为1680年,伯禽封鲁至顷公,公元前256年,鲁国灭,为784年,历经25代,从公元前256年顷公起至公元1352年,辚(卒)、轸二公止,约1607年,历经65代,从伯禽起至荆门辚、轸二公,共经历2391年,共90代,加上轩辕至周公20代1680年共追溯源流4071年,共110代。
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鲁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一、鲁(魯)lǔ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辽宁之铁岭,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苗、彝、白、土、布依、土家、仡佬、撒拉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鲁於其上作库,故谓‘大庭氏之库’。其地本名鲁,因以命国,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鲁出姬姓。周公子伯禽所封,至鲁倾公,灭於楚,迁下邑,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扶风、新蔡。
2、土族之鲁姓,当系出蒙古族博尔济锦(或译作“孛儿只斤”)氏,其先祖名脱欢,系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末随顺帝北逃流流河西,率部降明。其后裔贤,因功升都指挥使,拜骠骑将军,赐姓鲁。称鲁贤、鲁土司,其后以鲁为姓,沿袭至今。
3、白族之鲁姓,则源於古代图腾“腊波”,意为虎氏族。或以为姓。后改为单姓,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娄”姓,或音转而为“鲁”。
4、土家族之鲁姓,别有源流,相传古有努力卡巴者,或译作“鲁力卡巴”,老蛮头恶着冲的大将,有勇无谋,其后或以鲁为氏。
5、撒拉族之鲁姓,则由回民连同姓氏一同融入。注(2)——(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齐有鲁仲连;三国时吴有鲁肃;宋代有鲁宗贵;元代有鲁善明;清代有鲁超,会稽人,广东布政使。
二、鲁(魯)
鲁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2%。尤以山东、安徽等省多此姓,二省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40%。
鲁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至鲁公顷灭于楚,其后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
2、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见《通鉴》。
3、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鲁。
4、清时甘肃平番县土司巩卜失加,元蒙古人后裔,明时赐姓鲁。
5、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秦楚鲁氏、博都里氏等后均有改姓为鲁者。今满族姓。
6、佤族姓。原姓木依库,子孙分别以三子之名为姓,其一曰鲁。
7、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鲁姓名人:
鲁仲连,春秋时齐大夫。
郡望:扶风,新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