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卓思予

首页 > 卓思予

卓思予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sī sāi(ㄙ ㄙㄞ)

⒈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⒉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⒊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⒋  姓。

⒈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

yú yǔ(ㄩˊ ㄩˇ)

⒈  同“余”,我:予智自雄(自夸聪明,妄自夸大)。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后指任意索取)。

⒈  给与:予以。赐予。赋予。给予。生杀予夺(亦作“生杀与夺”)。

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白居易 《筝》 歇时情不断,休去无穷。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魏晋:潘安 《西征赋》 眷鞏、洛而掩涕,纏緜于坟茔。

唐代:刘禹锡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空影渡鹓鸿,秋声芦苇。

明代:刘基 《题太公钓渭图》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

先秦:佚名 《巧言》 昊天已威,慎无罪。

先秦:佚名 《皇矣》 帝谓文王: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宋代:姜夔 《齐天乐·蟋蟀》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同赋,以授歌者。

唐代: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 其怀而,勉尔无忘。

先秦:屈原 《离骚》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姓氏起源

卓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卓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晋国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声远,在《中华卓氏源流》中记载:“卓得姓于周都镐洛地,属陕巩是也。周襄王二十年晋匡至周天子,命瓒侯声远附之无何魏,斯分晋别西郡,卓旺于此郡斯名焉。”西郡,亦称卓邑(今山西汾阳)。

在卓声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称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卓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时期燕昭王长子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同,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一世祖姬质成,燕昭王长子,本姓姬,封于涿,质于赵。二世祖公曰同,赵国中大夫,为避秦仇,改涿为卓姓。三世祖……(八世)茂公,汉光武帝为太傅,封褒德侯。”

战国时期,姬同为肇国中大夫,后来为避秦国因荆柯之事引发的屠杀燕国贵族之难,改以父亲姬质成封地“涿”的谐音字“卓”为姓氏,称卓同。

在卓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改谐音字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卓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国初期周武王属下功臣卓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卓异,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周武王功臣,将地满星,耆定后,擢封卓异。厥派又流入荆楚,为楚威王。有公子卓者,厥后子孙,遂以卓为姓焉,后裔多居宛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传至其后代卓滑,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卓氏正宗。

据典籍《战国策·楚策》中记载,“卓,楚大夫卓滑之后。”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了齐国大夫明来劝卓滑主动出击秦国的事:“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明说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说也,唯公弗受之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辞以报樗里子矣。”不过,卓滑是个慎重处事之人,并没有听从齐明的建议。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注明,卓氏望出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地区。卓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卓(熊卓)为得姓始祖。

卓姓起源四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县独石口外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童氏、王氏等。

⑵.蒙古族卓尔特氏,亦称周尔那德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周氏等。

⑶.蒙古族卓启斯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s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鲁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卓氏,满族卓巴鲁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卓氏。

⑸.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朱氏、周氏、康氏等。

⑹.蒙古族卓尔和沁氏,亦称朱嘎沁氏,以地为姓,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h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钱氏等。

⑺.蒙古族卓齐楚布特氏,世居洪果和硕(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亨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cub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卓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以部为氏,满语为Colo 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演变为蒙古族卓多穆氏,通古斯语为“Jodomu”,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罗氏、陶氏等。

⑵.满族卓特氏,满语为Juwete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陀部,以部为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义州(今朝鲜新义州“义州古城”)、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所冠汉姓为卓氏、赵氏、富氏等。

⑶.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满族卓津氏,亦称卓晋氏,源出辽国、元朝时期女真旧部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Jogin Hala,汉义“马嚼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⑸.满族卓显氏,满语为Josan Hala,世居雅尔浑费颜(今辽宁抚顺东部),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⑹.满族卓奇氏,满语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齐氏等。

⑺.满族卓克佳氏,满语为Jokgiya Hala,世居雅尔湖(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萨尔浒风景区”),后多冠汉姓为卓氏、佳氏、柯氏等。

⑻.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满语为Taicuru Hala,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部波谢特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楚氏、邰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王助乡后漳肖村。濮阳县、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卓姓湖南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树镇迁霞阳乡红南洋岐村。

平江东乡徐家洞卓氏始迁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广岳州营游击,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皇家台、杉木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显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卓姓广东

潮汕卓氏——晋翁晋华兄弟元代落籍峡山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1279-1368)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峡山镇)。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分创惠来都东安(今惠来县惠城镇)。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峡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河溪镇)。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000多人;潮阳区1700多人,分布,铜盂、河溪、海门、棉城等镇;潮南区5000多人,聚居峡山、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约4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约2000人,分布东园镇月湄村;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潮州湘桥区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庵埠镇;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黄岗等镇。

海陆丰卓氏--南山公祭祖,海丰县可塘镇联金,等

卓姓闽台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第,崇宁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方会、林豫、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进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道州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陈文龙、陈瓒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卓晚春,东峤渚林人,先引导林龙江放弃功名倡建“三一教”,后成为“三一教”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大甲)、桃园县(观音)、彰化县(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人口数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坑头村,全村人口一千余人,卓氏有几百人,该村还有辈份诗,“清连立正堂”,每个男性出生大体取名依辈份诗来取,女性则不用遵此规则。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以卓姓为主,族人近1500。

卓姓河南

古澶州县城(今濮阳)西北十二里后漳肖村卓氏始迁祖卓隗永乐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屯里村迁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化严重迁后漳肖定居,距今六百余年。祖茔十八亩青沙地有卧碑为证(毁于一九五八年)。濮阳县、长垣、灵宝、内黄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迁出。族众8000余人。

河南卓姓卓广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员。卓得山,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活动区域冀鲁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内黄县长,后死于文革。

今河南省范县现存洪洞县迁移卓楼村,在濮阳西北范县,距濮阳约60公里,人数约2000人,全村除几户外来人全部卓姓。

现存最长辈分:仁义开先祖、瑞德(得)继续增。

卓姓陕西

陕西卓姓主要分布在长安西部,人数约2000人。

卓姓广西

藤县卓氏----藤县和平镇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平远县迁移到此。西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卓姓安徽

安徽安庆市

安徽地区卓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安徽萧县

萧县县城西关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余,其有一分支于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安徽淮北段园镇,现繁衍至300人。其现存最长辈分为“学”子辈,辈分摘录:“百万学为先 勤俭传家有”,属挽车堂。

江苏丰县

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约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块(卓氏曾祖移丰的石碑).此石碑立与清嘉靖年间.其现存最长辈分为(玖)子辈.辈分摘录;宜玖效为先.忠厚传佳元。

卓姓山东

滕州市西岗镇卓楼村,共有卓姓人2000余,(古滕卓氏)字辈下文“宗族字辈”记述,不在此重复。

另,东阿县卓庄村,亦为卓姓村庄。

甘肃卓姓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皋兰县,人数近1000人。

西河郡战国时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离石。

南阳郡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褒德堂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子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西河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传经堂、近青堂、清壹堂、挽车堂等。

一、zhuō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沈阳、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藏、土家等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战国策》注云:“楚大夫卓滑之后,望出西河。”

2、郑樵据《史记》注称:“蜀郡卓氏,本赵人,以铁冶致富,徙临邛。”此当与楚之卓氏不同源。

3、又,《中国人的姓名·藏族》载:松赞干布时有卓氏(族),常与王族姻亲,此则以族为氏。汉代有卓王孙,临邛人,巨富,其女卓文君;后汉有卓茂,南阳宛人,官太傅;宋代有卓立;明代有卓迪,奉化人。

二、

卓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5%。尤以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3省卓姓约占全国汉族卓姓人口66%。

卓姓起源:

1、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见《战国策》。

2、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3、台湾土著、黎族均有此姓。

卓姓名人:

卓文君,汉时蜀郡临邛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

郡望:西河、南阳。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