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符羽歌

首页 > 符羽歌

符羽歌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yǔ(ㄩˇ)

⒈  鸟的毛:羽毛。羽绒。羽书。羽衣。羽扇。羽族(指鸟类)。羽旗。羽檄(羽书)。

⒉  鱼类或昆虫的翅膀,道教传说中指会飞的仙人:羽翼。羽翰(翅膀)。羽士(a.会飞的仙人;b.道士)。

⒊  箭上的羽毛,借指箭:羽猎。

⒋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

gē(ㄍㄜ)

⒈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⒉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名字诗词来源

南北朝:谢惠连 《雪赋》 王乃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

魏晋:潘安 《西征赋》 萧收图以相刘,料险易与众寡;天与而弗取,冠沐猴而纵火。

唐代: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翼商山起,蓬莱汉阁连。

唐代:骆宾王 《帝京篇》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唐代:张绍 《冲佑观》 金房玉室,盖云輧。

宋代:释文珦 《惠莲峰诗以为谢》 月汀家在帝王都,不藏舞唯藏书。

唐代: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旷望援深竿,哀叩鸣艚。

唐代:陆龟蒙 《杂讽九首》 朝为壮士,暮为壮士

宋代:冯取洽 《贺新郎》 妙曲,郑声放。

姓氏起源

符姓主要源自:姬姓。

符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符(fú)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献说明,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符,本义信也。古代称为符信,是出入关门的凭证,也是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兵将的凭证。最早的符乃是虎形,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兵符就是虎形的。唐初改为鲤鱼形,武则天登基后则改为龟形。符最早为竹制,以后有金制、铜制、玉制多种,但不管用什么质制,都是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因此,引申有符合之义。进而形成一种有权力的官职。符氏族应是世袭此官职的家族,符人以符为氏族原始图腾和族徽,最终出现符姓。

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其后人便以符为姓。符姓部分发祥之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后岗村一带,村里现存符世祠堂、族谱、及族谱碑文。公雅的子孙,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1.《元和姓纂》: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鲁倾公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广韵》:雅仕秦玺令,得氏,琅琊。宋代欧阳修《符氏族谱》,明代宋濂《符氏世谱记》,明代丘浚《世引堂记》,也基本上如上所说。以上文献说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玺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职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鲁倾公的孙子雅在秦国任符玺令,世人便称之为符氏,因而可见符氏得姓于战国末年,距今约2240年历史。“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木制成某种形态,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的人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吻合,以验真假。

2. 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为苻氏,从草不从竹,其孙苻坚登基称帝,淝水一战兵败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祸逐渐改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 五代时,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经繁衍约10万人。

6.1952年国家强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为符氏改为付氏,历史上没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都曾被改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也因简写分离开一部分为付氏。

7.源于匈奴族,按史籍《赵氏金石录 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 符姓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创建了汉政权(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

汉国政权(前赵国)从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政权的张茂亦遣使贡献。

到了(西元304年),前赵国末 王侯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

汉国政权(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鲜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改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

9: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符氏的部分发源地,一说为雅为官的地方,陕西咸阳一带,另一说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东临沂,诸城一带,符雅的后人在琅琊、淮阳一带繁衍生息。西汉至隋唐时符氏在琅琊衍为望族,因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学者认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为符氏发源地。山东临沂在2004年成立了鲁琅琊符氏社,2006年马来西亚符氏总会向鲁琅琊符氏社捐款2.6万圆人民币,用于修缮和保护世界符氏文化遗址。

符氏出自姬姓。

符和玺是古代很重要的东西:符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于令箭;而玺是大印一类的东西。春秋时期,秦 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就是专门管理兵玺印的。鲁顷公的孙子公雅曾在秦 国担任符玺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市),后因金人入侵,南迁吴中。明太祖时迁徙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于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定居于盐之冈门。自此传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举家迁至钟庄丁港。再后来十七世祖华年公又迁移到高作王庄,这便是符氏积善堂这一宗支的由来。符姓入琼(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计有:元生、有辰、符诸、大本四人。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 宛邱县,于唐昭宗大顺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符有辰为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头村入琼。符诸为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敬宗支,广东 廉江族谱记载,敬宗祖居福建 莆田县,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因犯法携妣李氏出逃,经今广东 南雄珠玑巷,改落籍今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后迁今广东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孙宝昌(即符宝),宝公生六子即琼、衡、清、须、博、斌,形成今博 白、茂名、吴川、廉江、海南文昌及会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后裔约7万人:迁落籍概况:大公符琼,号如山,迁籍高州府茂名县仙石岭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号如龙,迁籍广西博白县沙河市独竹茅塘、蛇角堡两村;三公符清,号如 水,迁籍高州府吴川县塘榄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须,号如进,迁籍石城县山车,幻鼎村;五公符博,号如乐,迁籍琼南会同、文昌两 县;六公符斌,号如由,迁籍雷州府海康县和家村。九六支,迁雷始祖九六公,大约于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 兴化府莆田县马冼(屎)街73号。符氏上海始迁祖,相传于200年前自上海县龙华镇迁至三林塘百曲,后再迁至南汇县龙王庙(今川沙花木乡)镇定居。现花木乡有符姓人,聚居于龙王庙镇中街和南街……符氏在历史上也是人材辈出,史载南唐赵州刺史符令谦政绩显著,被老百姓称做“良刺史”。北宋时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大破辽兵于嘉山、阳城,封魏王,加封太师,辽兵闻其名而丧胆,所以人称“卫符王”。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较多,当今国内人口约100多万,约占国内汉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国外符姓人口约30多万,约占国外华人的百分之一。综合符氏约140万人口是当今中国汉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间的姓氏。在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仅1000个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编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个姓氏,这些姓氏是中华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体例除了四言韵文便于诵记之外,排列先后的一个标志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其间。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个人数很多、影响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金人入侵,符氏南迁吴中。

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符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明清时期符氏已经开始向海外发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经发展分布到世界各地。当代国外符氏尤以东南亚分布最广。

在符氏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关键时期,约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壮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离也一部分为付氏。

符姓传承至今已经是第70多代,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为诸多少数民族,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祖、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国2000个县市中的约500个县市中,在中国约有300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就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东临沂),有约10个堂号(琅琊堂,义阳堂,苏南“积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宁波“显承堂”浙江“明远堂”,湖南长沙敦本堂”)。现存10多个符氏宗祠,今存家谱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谱》为最,38册,泱泱大作1800万字,为海内外符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的诸城、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军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积善堂”等。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注:“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将“公雅、仕秦”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2、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3、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二、

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海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44%。

符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名人:

符融,东汉时浚仪人,游太学,师事李膺。

郡望:琅邪。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