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诗词来源
宋代:李复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却呼竹窗僧,汲泉具茗碗。
宋代:白玉蟾 《茶歌》
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
宋代:宋自逊 《蓦山溪·自述》
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唐代:薛能 《杂曲歌辞·杨柳枝》
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元代:王冕 《墨萱图·其一》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唐代:杜甫 《示从孙济》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姓氏起源
滑姓主要源自:姬姓。
滑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英贤传》载,“同公族后有滑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西周时有一个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君与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后又迁都于费(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故又称为费滑。再后来滑国被晋国所灭。亡国后,滑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滑姓。
滑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庄公次子姬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滑邑,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名,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出自郑庄公姬寤生次子姬滑的封地,因而称滑邑。
在史籍《春秋·庄公三年》中记载:“郑公次子滑。”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郑太叔姬段图谋偷袭其兄郑庄公,郑庄公派军突击破之,姬段出奔共国(今河南辉县)。当时,与郑国有矛盾的卫桓公姬完为了策应姬段之子公子滑,曾派军攻郑国,一度攻占了郑国边境城镇廪延(今河南延津),然后交给公子滑居住。
廪延,公子滑曾在汤秧的教育下到过廪延担任过五年的地方行政官,城内郑国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廪延紧邻卫、宋两界,是郑国的边疆要塞,也是京城太叔未经郑庄公特批的非法领地。
在卫桓公的保护下,公子滑开始以郑国的臣子身份再次管治起廪延小城。半个月后,这个边远城镇的人文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公子滑不仅是宗亲身份又能惟贤是举,这使廪延城百姓对这位年轻的长官很有好感。他没有为父复仇,也多次建议卫桓公撤兵,因为他觉得没必要给人造成紧张局势而以为自己谋图不轨。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郑庄公亲率大军攻卫国,以报复卫国曾攻取廪延。其时,姬滑的兵马竟敢公然作出对卫国反目的举动,表明自己忠于郑庄公。
在姬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滑氏,世代相传至今。
滑姓起源三
源于彝族,出自秦、汉时期诺苏彝人世居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彝族滑氏,出自秦、汉时期古诺苏彝人的居地名称。
古诺苏彝人,是今彝族的先民之一,属于洱源彝族支系,被称为“火的民族”、“酒的民族”、“马背上的民族”、“太阳的儿女”等,“诺苏”是自称。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解释“诺苏”,它的意义就是是“诺部落的彝人”,而不是“黑人、黑彝”的意思。全世界的诺苏彝人约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早在西汉时期,诺苏彝人先民的一部分便已经“耕田有邑聚”,以农耕为主,也有一部分过着“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生活。
九千多年前,诺苏彝先民就创造了象征文明、象征智慧、象征进步的文字,史称“爨文”、“韪书”、“夷字”、“倮文”或“诺苏布码”。诺苏彝人的语言属彝语北部方言区。按彝族诺苏民间普遍的传说,诺苏人的直系祖先,为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曲涅、古侯两个原始部落,居住在“兹兹蒲武(今云南昭通)”,到了东晋康帝时期开始迁往四川的大凉山和云南的小凉山一带的姬滑沱(今四川眉山小滑沱),后按民族称谓称作诺苏地区,再逐渐分播到祖国各地。
古诺苏彝人的来源,根据民间普遍传说,直系祖先是曲涅、古侯两个原始部落。诺苏人在给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毕摩”念颂《送魂经》(《指路经》),将死者灵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而指路经的指路路线必须从死者所迁徙经过的路线倒走回去,大理地区彝族诺苏人的指路经的指路路线大概是这样的:大理(包括在大理州内迁徙过的小地名)→香格里拉→四川盐源→什穆额哈(彝语“天堂”)。如洱源炼铁乡牛桂丹村“江拉”家族的指路经的指路是这样的:牛桂丹村→云龙→剑川→怒江兰坪→迪庆香格里拉→盐源→兹兹蒲武→勒哦勒都→什穆额哈。
在彝族的英雄史诗《戈阿楼》中就记载:戈阿楼是诺苏彝人的首领,住在一个名叫姬滑沱地方。那里的人民过着:“有吃大家吃,有穿大家穿,有住大家住,有玩大家玩”的快乐生活。后来戈阿楼带领人民开荒种地,挖到了一块宝石,族人们都欢天喜地。后来消息传到皇帝那里,为了得到那颗宝石,并霸占更多的土地,扩大统治权力,就派大将福略率兵攻打姬滑沱的诺苏人。诺苏彝人不畏强暴,坚决反抗,连续三次打败了皇帝派来的军队,保护了自己的家园和宝贝。
此后,诺苏彝人中有以“姬滑沱”为姓氏者,以纪念戈阿楼领导族人反抗暴君所获得的胜利,后在唐、宋时期开始的逐渐取汉姓,其中有以地名汉化为姓氏者,分称滑氏、沱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滑氏源出姬姓,是周天子的公族的后代。滑氏出自3000年前的滑国,是以国为姓的姓氏。根据《莫贤传》上记载,滑氏是周公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滑氏是滑国的后裔。《万姓统谱》则指出,周天子的公族的后代中有滑氏,汉代有滑兴。据考证,古代周朝时有滑国,所在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滑县一带。到了春秋时代,滑国被秦、晋等大国所灭,后世子孙迁往都费,即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缑氏城一带,滑国的后世子孙即“以国为氏”,称为滑氏。望族居于下邳郡,就是现在的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余略)
京兆:即长安,今陕西西安,华县一带。
安陆:古县名,战国时属楚,汉时置安陆县(今湖北安陆)。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为下邳国,南朝宋改下邳郡(今江苏西北)。
跻鹊堂:跻是并驾齐驱之意,“跻鹊”,意思是医术与扁鹊一样好。明朝时,滑寿写的文章很有风致,尤其乐府写得好。后来学医,他参考名医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贯通,治病时手到病除,对针灸尤其在行,医学著作很多。
一、滑huá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获鹿、固安、涉县,山东之鱼台、东平,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同姓(国)。旧云‘河南缑氏县’,是缑氏今废为镇,隶偃师。其国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贤传》云:“周公族后有滑氏。”均出自姬姓,望出京兆、安陆、下邳。
二、滑
滑姓分布:安徽淮南、山西平陆、台湾、河南内黄、林县、巩县、延津、河北乐亭、石家庄、巨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滑姓起源:
1、黄帝庶子箴姓之裔封于滑(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北之滑亭),春秋时为秦所灭,子孙因以为氏。
2、滑,周同姓国,亦称费滑(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南20里之缑氏城)先为秦灭,后属晋,又属周,后灭于晋,子孙亦以滑为氏。
滑姓名人:
滑罗,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京兆、安陆、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