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昝喻彤

首页 > 昝喻彤

昝喻彤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名字字义解释

yù(ㄩˋ)

⒈  比方:比喻。譬喻。

⒉  明白,了解:不言而喻。家喻户晓。

⒊  说明,使人了解:晓喻。喻之以理。

⒋  姓。

tóng(ㄊㄨㄥˊ)

⒈  红色:彤管(①赤管笔,古代女史以此记事,后因用于女子文墨之事;②一说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彤云。彤庭(中国汉代皇宫以朱红色漆中庭,后泛指皇宫)。

⒉  姓。

名字诗词来源

魏晋:潘安 《西征赋》 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以其高下也。

唐代:来鹄 《圣政纪颂》 曰逐史之,请以物并。

魏晋:陆机 《文赋》 或言拙而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

唐代:李商隐 《韩碑》 句奇语重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唐代: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攒杂啾嚄沸篪埙,幢绛旃紫纛幡。

先秦:佚名 《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管。

先秦:佚名 《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管。

唐代: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宋代:时彦 《青门饮·寄宠人》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云又吐,一竿残照。

姓氏起源

昝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昝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曶”,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旸”,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朁”的伪俗字。

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昝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是一个有谋略之臣,诡计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后裔子孙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

昝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朁,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于朁,古越国地名,东汉朝时期改称于潜县,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一带。在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国,于朁成为楚国的县邑。于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越国灭亡后,居于于朁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于氏。楚灭越后再传七世至闽君姒摇,汉高祖刘邦复立越国,设置于朁县。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于朁县在杭州湾地区,人们便将“朁”加上了“氵”偏旁,改为于潜县。

其时,朁氏族人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多有笔误为昝氏,以阿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昝姓起源四

源于蜀族,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蜀国昝氏部落,传说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区

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楚、越文化进入蜀中,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但人口非常稀少。

昝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昝卢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期,叱卢氏、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昝姓起源六

源于西羌族,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昝君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率羌、蛮八千自来,即其部置叶州,用昝插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纪功。”叶州,即今河南叶县,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最后被世人称为藏族。

在清朝时期,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至民国初期,其世家仍为“昝土司”,今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

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多读音的姓氏,其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五位门阀。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为郡望。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及江南迁徙。明初昝氏作为洪洞县移民,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地等,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

据了解,昝氏族村、庄、巷、坊、寨、家、镇、乡几乎遍布华北、西北、中南、西北、西南各个省区。

今河北省的滦县有昝辛庄、昝岗、昝家庄,南皮县的大道邢和石佛昝等村有大量昝氏族人。山西省的大同市有几个昝氏集中的村庄(昝娘城村),山东省的枣庄、兖州、商河、禹城、临沂市莒南县、高密市、淄博市,江苏省的徐州市、江宁市、海门市,四川省的双流县、广元市、嘉川县、蓬溪县、苍溪县、旺苍县,湖北省的十堰市、房县,陕西省的泾阳县(庆家村、柴焦村、架王村、皮刘村、北潘村)、三原县(城关镇)、韩城市(昝村镇)、扶风县,河南省的南阳市,江西省的泰和县,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李兴镇昝寨村、前店子村等、安庆市,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云南省的文山州丘北县、曲靖市,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崇明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温泉县卡昝河(卡昝科学考察保护区),青海省的乐都县等地,均有昝氏族人分布。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太原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明敏堂:源自五代时有昝居润,书记业务很强。后唐明宗时,他在枢密院做小吏。办事谨慎,待人和惠。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性格明敏有节,概好做义束。

笃义堂:同明敏堂。

一、zǎ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魏县及尚义、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山东之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及酒泉、辽宁之清原,湖北之老河口及武昌、四川之合江及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感切。何氏《姓苑》有昝氏,蜀人也。望出太原、彭城。”

2、或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代北复姓,“昝卢氏改为昝氏。”

3、土族之昝姓,则由藏人融入。据传,宋代有两藏族部落,一个叫昝撒(即现在之东西昝扎);另一个叫哇尔撒(即现在的巴扎人),他们都居住在龙王山下,操藏语,与土族共牧于华热(湟水以北)地区,现土族中的昝姓人,是融于土中的昝撒藏人,以部为姓,后取“昝撒”之首音,谐以汉姓“昝”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晋代有昝坚;唐代有昝商;明代有昝诚,成化进士;又有昝如思,嘉靖进士,官御史;清代有昝茹类,康熙壬辰进士。

二、

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昝姓起源:

1、昝氏为蜀地姓氏,见《姓苑》。

2、汉时萧何封于酇,其地在襄阳光化县,其后以为姓。酇省部首为赞,后讹为昝。

3、北魏时改叱卢氏为昝氏,见《魏书·官氏志》。一说,昝卢氏改为昝氏。

4、唐时吐蕃酋帅有昝氏。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昝南秀节,其姓为明洪武时所赐。

昝姓名人:

昝坚,晋时桓温部将。

郡望:太原,彭城。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
搜索
back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