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诗词来源
唐代:吴少微 《和崔侍御日用游开化寺阁》
护赠单于使,休轺太原郭。
唐代:元稹 《连昌宫词》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唐代:韩愈 《南山诗》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现代:佚名 《食苦笋并序》
清贫馋太守,白头狂杜牧。
先秦:屈原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唐代:刘言史 《看山木瓜花二首》
年年此树花开日,出尽丹阳郭里人。
唐代: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北驱汉阳传,南泛上泷舠.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
宋代:李复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
唐代:元稹 《梦井》
忽忆咸阳原,荒田万馀顷。
姓氏起源
红姓主要源自:芈姓、祁姓、刘姓。
红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子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在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因此又史称其为熊挚红、熊红,他受封于鄂(今湖北),称鄂王。熊挚红是荆国早期君主楚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熊执疵。由于长兄熊康早逝,因此楚熊渠由熊挚红继位荆国君主。但老三越章王熊执疵不服,遂发动了政变,弑杀了兄长熊挚红,之后自立为荆国之君,还改名为熊延。
熊挚红被弑之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红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红姓起源二
源于祁姓,出自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受封于红地(今江苏肖县西南一带),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红侯富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但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没有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庶支系儿孙还很多。在这些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红氏;另外在红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称红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红氏族人大多尊奉刘富为得姓始祖。
红姓起源三
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红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乌兰氏,汉义“红花”,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乌兰氏多冠汉姓为红氏、洪氏等。
⑵.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和硕氏、土日根氏,汉义就是“红色”,后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⑶.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图娅氏,汉义“红霞”,原是古萨满教女祭司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从事巫医、婚媒、舞蹈等事务更多一些,现多为蒙古族女子的名字,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⑷.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巴日氏,汉义“红虎”,原来是一种王府卫队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虎氏等者。
红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汉义“耙、拉棍”,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非常少,主要居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诺拉氏部族有四个分支:即红氏(Fulg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黄氏(Suajan mongu)和努尼氏(Nuni mongu)。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诺拉氏多冠汉姓为那氏,而其四个分支中,则多称红氏、黄氏、紫氏、尼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吴扎氏:满语为Wuza mongu,汉义“谷物”,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众多,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吴扎氏部族有四个分支:红氏(Fulgjan mongu)、黄氏(Sua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白氏(Sunghua mongu),其主支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其他四个分支有改称吴氏者,也有按原姓氏的汉义保持原称谓者,分称红氏、黄氏、紫氏、白氏,世代相传至今。
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位门阀,主要以昌平郡(今北京昌平)为望居。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汉代时候,有个地方名为“红”,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昌平郡:西汉时期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时期归属于广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其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的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朝初期废郡,属幽州,隋大业初期又归属到涿郡。大辽国时期昌平属析津府。大金国时期又属于大兴府。元朝时期属于大都路。到了明朝时期,昌平归属于顺天府。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南堂:以望立堂。
昌平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一、红(紅)h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山东之昌乐、鱼台,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澄海,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汉族、傣族、门巴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云:“系出熊姓,楚子熊渠长子熊挚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
2、郑樵注云:“(汉)楚元王交子刘富,初封休侯,后更封红侯。曾孙无子,国绝,支庶或以国为氏。”楚元王刘交,乃汉高祖刘邦之同父少弟。封楚王,“元”为其谥号。其后有红氏,系出刘姓。
二、红(紅)gōng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楚元王交子刘富初封休侯,后更封红侯。曾孙无子。国绝。支庶或以国为氏。”《汉语大字典》以为“红侯”之“红”音jiàng(即‘绛’),未注明其为姓;今多音hóng,为现行姓氏。姑且兼收。
三、红(紅)
红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红姓起源:系自刘氏。汉时楚元王刘交之子富封红侯(红,即红阳,故城在今河南舞阳西北红山之南),支庶或以国为氏。
红姓名人:
红尚朱,明时阳曲人,正统中任郧西县丞。
郡望:平昌,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