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zhāo(ㄓㄠ)
⒈ 光明:昭明。昭昭(a.明亮的样子,如“日月昭昭”;b.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⒉ 明显,显著:昭著。昭彰。昭布。昭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羽yǔ(ㄩˇ)
⒈ 鸟的毛:羽毛。羽绒。羽书。羽衣。羽扇。羽族(指鸟类)。羽旗。羽檄(羽书)。
⒉ 鱼类或昆虫的翅膀,道教传说中指会飞的仙人:羽翼。羽翰(翅膀)。羽士(a.会飞的仙人;b.道士)。
⒊ 箭上的羽毛,借指箭:羽猎。
⒋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
先秦:屈原 《离骚》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唐代:李白 《古风》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
近现代:王粲 《登楼赋》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唐代:来鹄 《圣政纪颂》 伊纪清芳,可昭典坟。
先秦:佚名 《土冠辞》 昭告尔字。
宋代:白玉蟾 《茶歌》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唐代:李贺 《野歌》 鸦(燚)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唐代:王维 《少年行四首》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简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芈姓。
简姓,源自春秋周臣简师父、鲁臣简叔、晋国续简伯(狐鞫居,封续邑,号续简伯),此后即有子孙以简为姓氏。简姓启籍于范阳(今河北省涿州辖地),属汉高帝置县之地。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中改名范阳郡,自后,简姓以范阳郡为郡望。范阳简氏汉代有治尚书者曰简卿、三国时追随昭烈者曰简雍、五代时避北方之乱远迁南粤者曰简一山。自蜀徙居江西者有雍公廿二世孙简庆远,一山公之后有南汉状元简文会。中华简氏多以庆远公、文会公后裔自居。
历史上简姓的著名人物有:三国谋士简雍;五代十国南汉状元简文会;明代孝子简而廉;清代文学家简宗杰;近代民族资本家简照南;现代史学家简又文,微生物学家简浩然,光通信专家简水生等。
姓氏溯源
简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简姓得姓始祖狐鞫居号续简伯,而狐氏为姬姓唐叔虞的分支。续简伯死后,其子孙因其谥号为姓,是为简姓。后裔自晋地徙居秦之涿郡,是为范阳简氏。
简姓起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在蹇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以先祖名字中的“蹇”为姓氏,再后改以同音字“简”为姓氏,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咸阳简氏。贵州遵义也有“蹇”改“简”氏。
简姓起源三
源于殷商末,仲雍之子,名叫季简、居简。在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居河南密县一带,是为密州简氏。
简姓起源四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史称其为简襄功烈。在赵简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邯郸简氏。
简姓起源五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简王熊中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楚简王熊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在楚简王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简氏。
简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 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为陶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托里·简泰,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沿岸,后在清顺治年间从征云南南明政权时阵亡,清世祖追赠其为云骑尉。在托里·简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
(2)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官氏、关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清嘉庆皇帝的简嫔。简嫔关佳氏是关佳·拜唐阿德居之女。清乾隆年间入侍十五皇子爱新觉罗·颙琰潜邸,号称“格格”。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农历4月11日,简嫔在生皇长女时难产而亡。到了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4月,清仁宗追封其为简嫔。在简嫔的关佳氏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封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县简氏。
简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简子取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在简子取的支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邑简氏,或称夏县简氏。
简姓起源七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简公嬴悼子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灵公之叔父。在秦简公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秦川简氏。
简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四位,但在台湾省则排名第三十二位,如今简氏人口约有一百五十余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左右。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以河北的范阳(后改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
据各地谱载,简氏自范阳后,其中一支跟随三国蜀汉昭德将军简雍随迁至四川简州,后逐步迁徙江西,以江西境内简氏为族显,再由江西迁播各地;而留守范阳的一支至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该支自涿州逾可涉江而先入南粤,是为粤东岭南支,遍及台湾、广东、福建等地,但其中也不乏自蜀或自江西南迁者。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涿郡: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王莽时期改名为垣翰郡。东汉复名涿郡,省西乡县,仅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期曹魏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期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期为阳范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幽州改置涿郡,辖蓟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领九县,其中蓟、昌平、潞、良乡四县及怀戎县的东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时期改涿县为范阳县,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改范阳县为幽州。明朝时期省县入州。民国时期改为涿县。
范阳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其他简氏堂号:古遗堂、隆恩堂、敦叙堂、聚顺堂、世美堂、恩畏堂、世禄堂、嘉会堂、帝心堂、念梅堂、沧阳堂。(待续)
一、简(簡)jiǎ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仡佬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晋大夫狐鞫居之后。狐鞫居号绩简伯。绩,邑也;简,谥也。”此以谥为氏,系出姬姓。
2、又注云:“简雍本姓耿,幽州人。以耿为简,遂为简氏。”“《蜀志》:‘简雍,善滑稽。’《传》云:‘幽州人,本姓耿,幽人以耿为简,音讹(而致)。’”
3、《姓氏考略》则云:“简氏出於简师父。”
4、又云:“鲁有简叔,其后亦或以为氏。望出范阳、涿郡。”
5、又据《姓苑》注云:“又有检氏,避讳改为简者。”宋代有简克己、简正理;又有简世杰,清江司理参军;明代有简祖英;又有简辅,马平人,永新参军;清代有简敬临;又有简逢善,任守备。
二、简(簡)
简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四川、台湾等省多此姓,2省简姓约占全国汉族简姓人口55%。
简姓起源:
1、周大夫简师父之后。
2、鲁大夫简叔之后。
3、晋大夫狐鞫居,号续简伯,续,邑也,简,谥也,其后以谥为氏。
4、耿姓音讹为简氏。
5、汉时有检氏改为简氏者,见《姓苑》。
6、台湾土著、仫佬、土家、满等民族均有此姓。
简姓名人:
简卿,汉时人,受尚书于倪宽,后又授于夏侯胜。简雍,三国时范阳人,蜀昭德将军,其先本幽州人,姓耿,后音讹为简。
郡望:涿郡、范阳。
其他:
①台湾省简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用简野、竹野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即恢复原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土著曾有采用日本姓山田、武田者,在台湾光复后,均重新选择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