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安ān(ㄢ)
⒈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⒉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⒊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⒋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安。转危为安。
⒌ 装设:安置。安家立业。
⒍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安的什么心?
⒎ 疑问词,哪里:安能如此?
⒏ 姓。
唐代: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
唐代:元稹 《连昌宫词》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唐代:张继 《送邹判官往陈留》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现代:佚名 《食苦笋并序》 杨子馋似我,闻香如虎扑。
先秦:屈原 《离骚》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宋代:李复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
唐代:元稹 《梦井》 埂深安可越,魂通有时逞。
唐代:韩愈 《南山诗》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雍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
雍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二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姓起源二
出自姞姓,以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说,黄帝的后代中,在商、周之间有的食采于雍邑这个地方,就以邑名为氏,称为雍氏。因此雍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望族居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
雍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雍人,亦称饔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称,专职在宫闱之中掌管君主、王妃等的膳食,隶属于内宫雍府。雍府的最高长官称“雍正”、“饔正”,后世称御膳大夫。
雍姓起源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金世宗完颜·乌禄,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金世宗完颜·乌禄,公元1123~1189年,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汉名完颜雍。完颜雍出生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庙号世宗仁孝皇帝。
雍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东北一带姓雍者多源于此。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外在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子孙终,犯被革退、系紫带子者,皆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雍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等。
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雍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武王姬发打败纣王得天下以后,分封诸侯,将他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封在雍(今河南焦作市一带,一说河南省泌阳县一带)为伯,人称雍伯。雍伯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姓氏,称为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今北京市,东北一带,湖南省的沅江市新华乡,江西省的萍乡市萍西镇,云南省的陆良县芳华镇,甘肃省的临洮县、康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上海市,河南省的淮滨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重庆市的南川区,四川省的泸州市、渠县、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广元市、南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沛县、淮安市、宝应县、如皋市、海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中卫市、平罗县,安徽省的和县、台湾省。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等地,均有雍氏族人分布。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雍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雍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雍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雍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