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首页 > 诗词起名 > 七律·长征 > 古诗三百首 >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年代:当代   作者:毛泽东   时间:2023-10-27 23:23:00   七律·长征音频播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拼音版

hóngjūnyuǎnzhēngnán
wànshuǐqiānshānzhǐděngxián
lǐngwēiténglàng
méngpángzǒuwán
jīnshāshuǐpāiyúnnuǎn
qiáohéngtiěsuǒhán
gèngmínshānqiānxuě
sānjūnguòhòujìnkāiyán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1
难:艰难险阻。
2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3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4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5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6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7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8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9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0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1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2
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3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的金沙江和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颈联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宝宝起名网提醒您:赏析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bbqiming.com/gushi/735.html
搜索
back_img